汤头歌诀
清·汪昂(讱庵) 著
凡一卷二十类另附便方两类共计二十二頁
二、汤头歌诀·发表之剂
1、麻黄汤〔寒伤营无汗〕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方源】·张仲景
本方由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炙甘草一两,四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服。适用于外感寒邪,邪气在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也就是《伤寒论》说的“太阳伤寒证”。
麻黄辛温,有发汗散寒邪的作用,是本方的主药,所以用它做方名。桂枝也是辛温药,能引营分的寒邪,透出肌表,随汗而解。杏仁苦温,有降气平喘和润肺解表的作用。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还有轻微的解表作用。所以四药配合在一起,就能由发汗驱除在肌表的寒邪。但是,汗是人体津液所化,倘若过分大汗,反能伤人。所以《伤寒论》服麻黄汤后有“复取微似汗”的规定,书中又有汗多亡阳的告诫。因此歌诀所说“伤寒服此汗淋漓”的“淋漓”,应该活看,不应当认为是服麻黄汤后的正常现象。
2、桂枝汤〔风伤卫有汗〕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方源】·张仲景
桂枝汤是《伤寒论》治太阳中风的一张方剂。由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共五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太阳中风,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感风寒在表的症候,症状是发热,头颈强痛,恶风自汗,或者恶寒,还可能见到鼻鸣干呕的现象。因为自汗是表虚,所以不用麻黄。
本方以解肌和营卫为主。解肌就是用一种比发汗轻的方法来解除肌表之邪。所以用桂枝解肌散风以调整卫阳,芍药敛阴以调和营血。再加炙甘草合中益气,生姜散寒止呕,大枣养脾益阴。于是营卫合,风邪去,发热恶风自汗等症状也就消除。桂枝汤与麻黄汤在治疗上主要的区别是病人的有汗与无汗。古人曾说:“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就是指桂枝汤与麻黄汤两张方剂而言的。但也有时需要把麻黄汤和桂枝汤各一半,合成一张叫作“桂枝麻黄各半汤”,实际上是由桂枝汤、麻黄汤的各三分之一组成。即是由桂枝一两十六铢,(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十六铢就是一两的三分之二)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去节)各一两,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大枣四枚,共七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治疗太阳病(就是外感风寒的表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象疟疾一样,但无呕吐的证候。服后出小汗,病就会痊愈。
3、大青龙汤〔风寒两解〕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方源】·张仲景
本方由麻黄(去节)六两,桂枝、炙甘草各二两,石膏鸡子大,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是一张发汗力量很强的方剂。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汗不得出,而且烦躁。所以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合杏仁宣肺解表,甘草和中益气,姜枣调和营卫。由于有因为汗不得出,郁热在里而发生的烦躁症状,所以再加辛甘而寒的石膏,清热解肌而除烦躁。
本方特点是重用麻黄与石膏相配,原因就在于风寒太重,肌表被困,毛孔闭塞,非用大力不能发汗解表,而郁热在里,已见烦躁,单纯用辛温发汗,容易造成发汗太过而伤正气,或者是亢热太甚,汗仍旧不得出的副作用,所以桂麻合用,再配石膏。假如有汗,虽见烦躁也不可误用。
4、小青龙汤〔太阳行水发汗〕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方源】·张仲景
小青龙汤治疗既有外感风寒的表证,而又有水饮停在心下的里证。它的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表,驱除在表的风寒,温化水饮,消除因水饮而引起的喘咳等症状,所以适用于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干呕喘咳,或渴或哕,或大便下利,或小便不利等。方由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共八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细辛、干姜,温里行水,半夏去水饮而平逆气,再配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使得风寒与水饮皆除,而肺气不伤,是一张除饮解表的良方。
5、葛根汤〔太阳无汗恶风〕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方源】·张仲景
葛根汤是由桂枝汤(本方桂枝用二两)再加入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有解肌发汗的作用,能治疗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项背强急,无汗,脉浮紧等症状。
北齐徐之才在《十剂》中说:“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意思是葛根、麻黄等轻扬发散的药物,可以驱除在表的实邪。这里是因为风寒已伤了筋脉中的津液,而见到项背强急不能舒展的症状,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甘辛而平的葛根,鼓舞胃气,生津解肌,既帮助桂枝汤解散表邪的作用,又恢复了津液,可见葛根是为解除项背强急而用的。至于加入麻黄,是因为无汗的表证,须要发汗才会解除,所以用麻黄来增强本方发汗的力量。假使见到恶风发热,项背强急,有汗,脉浮缓时,那就只用桂枝汤加葛根,叫做桂枝加葛根汤(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剂),而必须不用麻黄了。
6、升麻葛根汤〔阳明升散〕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再加芍药甘草是。
亦治时疫与阳斑,疽疹已出慎勿使。
【方源】·钱仲阳
升麻葛根汤由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共四味药等分组成,研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温服。有升阳散邪,解毒透疹的作用,能治足阳明(胃经)感受风寒而致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以及阳证发斑发疹和时疫等证。
按:阳证发斑(简称阳斑),就是头面胸背四肢都出现红色斑点,高出皮肤,小的如芝麻,大的如芡实,轻的各自分清,重的连成一片,像锦纹一般。是由于感受时邪温毒,热毒蕴结在胃而起。在初起时,必有头痛身热等表证出现,此时可用升麻葛根汤治疗。若斑点已见,就须用清热凉血败毒的方法治疗,本方决不可再用了。
时疫,就是四时气候失常,如春天气候应该温暖而反寒,冬天气候应当寒冷而反温,或久旱不雨等等,往往会造成一种有传染性的流行病。只要症状与前面所说的一样,就可用本方治疗,不然,就不能使用。
“痘”就是天花,“疹”包括麻疹,瘾疹。当将出未出之时见到上述表证的可使用本方治疗。若已透现于皮肤就不可再使用了。
本方所以能治疗上述的证候,是因为升麻、葛根,可以升散阳明经的表邪;炙甘草益气安中,调和卫气;芍药酸敛益阴,调和营血。而升麻、甘草还有解毒作用,所以适用于病邪在足阳明胃经而出现的表证。
7、九味羌活汤〔解表通剂〕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方源】·张洁古
九味羌活汤又名羌活冲和汤,是由羌活、防风、苍术各一钱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黄芩、生地黄、甘草各一钱,共九味药组成,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服,有解散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外感风寒的作用。
本方主治四时感冒而出现憎寒壮热,头痛身痛,项痛脊强,呕吐口渴,无汗等症状。主要是通过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白芷、苍术等辛温发汗,驱风散寒。而羌活、川芎、白芷、细辛又能解除风寒引起的头痛,防风、苍术能解除因风寒湿气引起的身痛。又因口渴是肺中有热,所以用黄芩清泄气分之热,生地清泄血分之热。甘草在这里起调和诸药的作用,姜葱是通阳解表的药物,可以加强本方解表的作用。因为本方辛温发散的力量较强,虽有少量苦寒的黄芩和甘寒的生地,协助清热,缓解辛温过燥的烈性,但对素来体质是阴虚气弱的病人是不应当用的。同时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加减变化。
8、神术散〔散风寒湿〕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
【方源】·局方
这首歌诀共讲了三个“神术散”。头四句是讲《局方》神术散。由苍术二两,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细辛、炙甘草各一两,共七味药研成细末,每次用三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三寸同煎温服。对于感冒风寒湿邪,头痛无汗,发热恶寒,鼻塞声重,身体疼痛,咳嗽头昏,以及大便泄泻等证,都能够治疗。
苍术入足太阴脾经,细辛入足少阴肾经,川芎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羌活,藁本入足太阳膀胱经,白芷入足阳明胃经,都是辛温发散,驱风胜湿的药物,加上甘草温益中气,姜葱通阳解表,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张发汗解表的方剂。
太无神术散,由苍术、厚朴各一钱,陈皮二钱,炙甘草一钱半(以上四味就是平胃散)和菖蒲、藿香各一钱半组成,水煎温服。主要是治疗时行不正之气所引起的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头面肿大等证。因为时行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传入阳明胃经,邪正交争,才见到上述证候,所以用苍术升阳发散,燥湿解郁,辟除秽浊恶气;厚朴燥湿散漫;陈皮理气调胃;甘草和中解肌。加上藿香、菖蒲的芳香通窍,解表化湿。于是诸证都能清除。
海藏神术散,又叫神术汤。由苍术、防风各二两,炙甘草一两,加葱白、生姜同煎温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无汗的证候。比麻黄汤缓和,但也能解除在表的寒邪。
若将白术换苍术,不用葱白,叫做“白术汤”,对于治疗内伤冷饮,外感风邪,有汗的证候,医家公认是一张有效的良方。因为苍术能发汗,白术能止汗,所以这两个方剂应用时的区别就在于有汗和无汗。
9、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表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方源】·张仲景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病初起,反发热、脉沉的一张方子。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共三味药组成,水煎温服。
少阴病,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即精神不振,想睡觉而睡不着)。这是病人平素肾阳虚,又被寒邪侵袭所致。但是少阴病不发热,现在有发热的表证。表证应该脉浮,而现在是脉沉。这就说明了既有太阳的表寒,又有少阴的里寒,非用表里兼治的方法,不能恢复健康。因此用麻黄发散太阳的表寒,细辛温散少阴的里寒,再加炮附子助阳温肾,通散表里之寒。这种发表和温经并用的方法,可以相得益彰,是治疗少阴病而有表证发热的良方。
10、人参败毒散〔暑湿热时行〕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方源】·朱肱
人参败毒散,是由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各一两,甘草五钱,共十味药组成,研成粗末,每服一两,加生姜三片,薄荷少许同煎温服。能治体质虚弱的人,感受时行风寒湿热之邪,恶寒发热,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体酸痛,咳嗽有痰,无汗等证。如果患疟疾、痢疾、疮疡而兼有表证的,也可用本方治疗。
本方总的作用是:益气发汗,扶正败毒(毒就是时行不正之气郁结而成)。
羌活、独活、柴胡、川芎能发汗解肌,除风寒,去湿邪;前胡、枳壳能降气行痰;桔梗、茯苓能泄肺中邪热,渗湿除痰;甘草和中解表,人参扶正祛邪。生姜、薄荷是帮助解表发汗。所以治疗四时感冒有非常良好的功效。
假使病人体质不虚,就减去人参,叫做“败毒散”。有时和消风散(见祛风之剂)同用,名“消风败毒散”,主治大体相同。
11、再造散〔阳虚不能作汗〕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方源】·陶节庵
再造散,是由人参、黄芪、甘草、桂枝各一钱,羌活、防风、川芎各八分,炮附子、细辛各五分,煨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药将煎成时再加酒炒赤芍一钱,本方共计由十二味药组成。治疗阳虚的人,感受寒邪,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无汗,虽服辛温发散的药而汗不得出,表证不解者。
人服发汗药后,由于阳气鼓舞津液外出,所以能够有汗。假使用发汗药不能够出汗,一方面是说明寒邪困在肌表未解,一方面说明病人的阳气虚弱,不能鼓舞津液外出,也就是“邪(寒)实正(阳气)虚”的局面。所以本方用人参、黄芪、附子、甘草等补益阳气,配合桂枝、羌活、川芎、防风、细辛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再加姜枣调和营卫,使得解表驱寒,还不致耗损阳气,尤其是加入酒炒芍药收敛阴气,使发散不致太过。所以本方是治疗阳虚感寒,单用发汗药还不能作汗时应当熟悉的一种方法。
12、麻黄人参芍药汤〔内虚感寒〕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方源】·李东垣
麻黄人参芍药汤,是由人参、麦冬各三分,桂枝五分,黄芪、当归身、麻黄、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五味子五粒,共九味药组成,水煎温服。治疗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人,感受外寒,以致里有郁热不得外透,因而发生吐血的证候。所以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脾肺,益气固表,当归身、白芍药补血敛阴,麦冬、五味子保护肺气。互相配合后,使得汗出不至太过,而表解热清,吐血也止。所以对虚人而有外感服后就能恢复健康。
13、神白散〔一切风寒〕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方源】·朱端章
神白散,是由白芷一两,甘草五钱,淡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葱白三寸,共五味药组成,水煎温服。因为淡豆豉与葱白合用就有发热解表的作用,加上白芷、生姜都是辛温发散风寒的药,还有甘草和中解表,所以凡是外感风寒初起,而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表证时都可服用。至于“妇人鸡犬忌窥探”,不过是叫人在配药、煎药的时候注意清洁而已。不能用神秘迷信的观点解释。
葱豉汤,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里的方子。只用葱白一握,淡豆豉一升,水煎温服。当伤寒初起,感觉头痛无汗发热时,用来代替麻黄汤,功效并不相差。
14、十神汤〔时行感冒〕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郊堪夸。
【方源】·局方
十神汤,是由葛根十四两,升麻、陈皮、炙甘草、川芎、紫苏叶、白芷、麻黄(去根节)、赤芍药、香附各四两,十味药组成,共研细末,每次用三钱,加生姜五片,连须葱白三茎煎汁温服。治疗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等证。如不见头痛发热,煎服时减去葱白。
麻黄、川芎、白芷、紫苏,有辛温发散的作用,葛根、升麻,有升散解肌的作用,香附、陈皮,有理气解表的作用,葱姜有通阳解表的作用。再加炙甘草和中益气,赤芍药敛阴和营,就可以在发散表邪的同时,还起到和气血,调阴阳的作用,使汗发不致太过,去邪不致伤正,所以治疗感冒时邪非常有效。
·增辑·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3、防风解毒汤
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肺经多。
4、竹叶柳蒂汤
竹味柳蒂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5、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