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词精选·毛泽东诗词选(3)-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主页 >> 毛泽东专题刊 >> 毛泽东诗词 <3>
  

 

 
毛泽东诗词集

之三

作者·毛泽东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共五頁〕上一頁 下一頁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一种形象感,主要指革命战斗队伍。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
卷起的。
  〔鼓角〕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这里指红军的军号等声音。
  〔岿然〕形容高踞屹立。岿,音 kuī。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蒋桂战争〕指一九二九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毛泽东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曾经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一九二九年四月,蒋、桂两派果然爆发了战争,所以词中称为“风云突变”。一九二九年的军阀战争给红军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有利条件。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占领长汀,五月、六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九月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新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蒋介石发动新的军阀战争,这场“风云”变出的暴雨,只引起深受痛苦的人民的怨愤;他的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不过是又一场黄粱梦而已。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说,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向道士吕翁诉说自己的穷困不得志,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黄小米)做饭;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要他枕了睡,卢生枕后在梦里果然享尽荣华富贵,醒来黄粱还没有蒸熟。
  〔汀江〕韩江上游,源出福建省西部长汀,南流入广东省境内。
  〔金瓯〕瓯[音ōu],是古时杯盆一类的容器。“金瓯一片”,在这里比喻宝贵的革命根据地。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经说过:“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见《南史·朱异传》)



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叫“重阳节”。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是阳历十月十一日。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古人常于重阳赏菊。



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元旦〕一九二九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在福建省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十二月底,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对红军发展史有重大意义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同时,蒋介石组织了江西、福建、广东的反动武装实行“三省会剿”,向闽西革命根据地逐步进逼。当福建敌军先头部队进抵离古田村仅三十里的小池时,红四军在一九三○年一月上旬向敌后转移。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先行出发,挺进江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向北经福建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红四军主力会合,使敌人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广昌路上〕广昌,县名,在江西省东部。一九三○年二月中旬,毛泽东率红军准备攻打赣江西岸江西省中部重镇吉安时经过这里。因当时国民党军调集七个旅十二个团开始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会剿”,毛泽东、朱德等遂决定不攻吉安,改在吉水县水南、吉安县值夏一带,打孤军进犯的国民党军唐云山旅。
  〔情更迫〕首次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依作者改为“情更迫”。
  〔赣江〕江西省主要河流。由章水、贡水流到赣州市汇合而成,北流经吉安、南昌注入鄱阳湖。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

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从汀州向长沙〕一九三○年六月,红军第一军团(开始称第一路军)由福建省汀州(长汀)进军江西省。八月,从江西向湖南进军,在浏阳东北同彭德怀领导的红军第三军团会合,并决定共同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九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未克。守敌强而有备,红军不宜攻坚。同年夏,由于蒋、冯(玉祥)、阎(锡山)正在河南等地混战,数月之内江西、湖南一带,除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外,都无强敌。因此,毛泽东说服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改变当时立三路线的党中央指示关于夺取湘鄂赣三省省会的冒险方针,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峡江、新喻(今新余)等地,占领了大片地区,扩大了部队,为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准备了条件。这首词写的是红军六月、七月进军中的豪迈心情。
  〔天兵征腐恶〕指红军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缨,绳索。汉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请授长缨,说要把那里的国王缚住带回来(见《汉书·终军传》)。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一种极大的鱼和由它变成的极大的鸟,所以,既可分指两物(通常“鲲”不单用),也可合指一物。通常是褒义词,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
恶魔。
  〔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一九三○年七月改称红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红六军是赣西南的主力红军,一九三○年六月同红四军、红十二军组建为红一军团。当红一军团的主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由福建省汀州向江西省进军时,红六军尚在赣西南的赣江流域,所以下文称为偏师。
  〔黄公略〕(一八九八~一九三一)湖南湘乡人。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九月,在江西省吉安的东固地区行军中遭敌机扫射牺牲。
  〔狂飙〕疾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飙(biāo 音标)。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作者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反第一次大“围剿”〕蒋介石在他所策动的反革命内战中,曾经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过五次“围剿”。从一九三○年十月起,他布置反革命的第一次大“围剿”,纠集了十万兵力。十二月,他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即“围剿”军总司令,开始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十二月三十日乘雾对进入龙冈包围圈内的敌军主力张辉瓒第十八师发起总攻,激战至晚,把敌军全部歼灭,俘获张辉瓒以下官兵九千余人。接着乘胜追击逃至东韶的敌军另一主力谭道源第五十师,又歼灭其一半。两仗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缴枪一万余枝,余敌纷纷逃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第二次反“围剿”交战以前。
  〔霄汉〕霄指云天,汉指星河。
  〔龙冈〕在江西省永丰县的南端,南与兴国县相连,西与吉安县相接,是险要的山区。
  〔嶂[zhàng]〕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二十万兵力至江西,以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一九三一年四月发动第二次“围剿”。
  〔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里用触倒不周山的共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红旗乱,红旗缭乱拥挤,描写革命队伍士气之盛。

  《作者原注》注释
  〔共工、颛顼[zhuān xū 音专需]、炎帝、高辛、女娲[ 音蛙]、祝融〕他们都是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
  〔天柱、地维〕维,大绳。古人设想天圆地方,天有九根柱子支撑,地有四根大绳系缀。
  〔虞(同娱)于湛[dān 音丹]乐,淫失(同佚、逸)其身〕贪图享乐,纵欲放荡。
  〔堕(同隳,huī 音灰)高堙庳[yīn bēi 音因杯]〕平毁山丘,填塞沼泽。
  〔以水乘木〕乘,接替。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以解释朝代更替的说法。《三皇本纪》称女娲“亦木德王”,共工想用水德来代替木德。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在这次作战中仍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先对由富田(在吉安县城东南九十里)向东固(在吉安县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地区前进之敌一个师和一个旅突然猛攻,经一昼夜激战大部歼灭之。然后向东横扫,一直打到江西、福建两省的边境。五月三十一日,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前后共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枝。
  〔白云山〕在江西省吉安县东南,吉安、泰和、兴国三县交界处,距东固西南十七里,是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指挥打第一仗的地方。
  〔枯木朽株齐努力〕西汉司马相如《谏猎疏》:“枯木朽株尽为害矣。”(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在红军包围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时候,连枯木朽株也发挥了帮助红军反对敌军的作用。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这是倒装笔法。飞将军,原指矫捷勇猛的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这里用来称赞行动隐蔽神速的红军。重霄,高空(参看《蝶恋花·答李淑一》〔重霄九〕注)。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军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当时红军从赣江流域的富田地区打起,打到同江西省毗邻的福建省建宁地区(闽山,指那一带的武夷山),东西约七百里。战役从
五月十六日开始至三十一日结束。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jiē 音皆,又读juē 音撅]何及〕蒋介石鉴于第一次“围剿”冒进失败,这次“围剿”改用所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办法,但仍遭惨败,嗟叹莫及。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六十里。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由井冈山向赣南进军。二月十日(正值春节)至十一日,在大柏地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歼敌近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首词是作者一九三三年重过大柏地时所作,当时他已被调离军事领导职务,专任政府工作。
  〔彩练〕彩色的丝绸,比喻虹。
  〔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词《菩萨蛮》:“雨后却斜阳”。
  〔洞〕射穿。



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经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 音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至1935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注释】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词都描写作者在行军途中所经过的群山形势的险峻。
  〔巨澜〕大浪。这里所说大浪翻卷和下文“万马”奔腾,都是比喻群山的起伏。
  〔锷 [è 音饿]〕刀口,剑锋。
  〔拄zhǔ〕支撑。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 音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大庾[ 音宇]、骑田、萌渚[zhǔ 音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原注】
  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昆仑〕山脉名称。其主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仑山的一个支脉。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为“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人或为鱼鳖〕人们也许要被洪水淹死。《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遗[wèi 音胃]〕赠与。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古说中的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注释】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

  〔六言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每句六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都不像律诗那样严格。
  〔给彭德怀同志〕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跟了上来,毛泽东和彭德怀拟写了一份电报,主张给马家骑兵一个打击,以防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电文有“山高路远沟深”句。击败追敌骑兵后,毛泽东写了这首诗,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据《彭德怀自述》一书第二○六至二○七页说,彭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彭德怀(一八九八——一九七四),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八年四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七月,领导平江起义参加红军,任红军第五军军长。一九三○年六月任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七月曾一度攻占长沙。同年八月与红军第一军团会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原曾计划分别扩编为一、三方面军,因兵力不足作罢。)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时,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兼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十一月初,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仍由毛、彭以原职领导。



四言诗

(1935年10月)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

 

〔共五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copyright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