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毛泽东与菊香书屋 |
|
文/霞飞 来源:《文摘报》2011年10月15日第07版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
毛泽东在这里一段时间后,适应并喜欢上了这个居所,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这样的话:在紫云轩住,有家的感觉。建国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毛泽东只要在北京,就都居住在这里。那个时候,党内老同志和一些民主党派人士经常到菊香书屋去看望毛泽东,他们也常称毛泽东为“紫云轩主人”。 |
|
|
1949年进城后,为了方便工作,毛泽东搬进中南海菊香书屋。
菊香书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清朝皇家在中南海里的独立建筑群——丰泽园的一部分。丰泽园由许多小院落组成。进入丰泽园庭院,迎面为颐年堂,之后为澄怀堂,澄怀堂之后为遐嘱楼。穿过颐年堂东侧,有走廊通往东面的一座四合院。这就是康熙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的菊香书屋。
毛泽东一踏进菊香书屋,便决定把自己居住的房间兼办公室确定在北房紫云轩。毛泽东是诗人,对李白的诗非常喜欢,自然知道李白“西关乘紫云”的诗句,也清楚“紫云”的寓意,这大约是他把自己的居住处确定在紫云轩的缘故。
毛泽东在这里一段时间后,适应并喜欢上了这个居所,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这样的话:在紫云轩住,有家的感觉。建国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毛泽东只要在北京,就都居住在这里。那个时候,党内老同志和一些民主党派人士经常到菊香书屋去看望毛泽东,他们也常称毛泽东为“紫云轩主人”。
住进菊香书屋后,毛泽东曾对手下工作人员讲过,对这里的房子,不要改动,就保留原样,不要建新房子,不要拆原来的房子,更不要装修。因此,毛泽东住在菊香书屋那么长时间,菊香书屋的房屋格局没有改变,仍然保留着康熙年间建造时的基本模样。
毛泽东刚刚搬到菊香书屋时,发现这里摆放着许多名贵的花,他看了不高兴。毛泽东说:“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如果我这里摆了那么多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虚荣的风气就不好了。”此后,在菊香书屋,只种植一些树木,顶多摆放一两盆绿草,再没有什么名贵的花。
住在菊香书屋的毛泽东,经常外出开会或者会见外宾,要乘车。每次乘车,他都必须步行到丰泽园的门外,或走出紫云轩东侧夹道北头的便门,才能上车。工作人员考虑他要走很长的路才能乘车,要改建菊香书屋,使汽车能够开到毛泽东方便乘坐的地方。毛泽东知道后坚决予以制止。有人提出,不许改建菊香书屋,可不可以搬到另外的更好一点又方便的地方去住呢?毛泽东摆摆手。他不同意搬家。就这样,毛泽东住在菊香书屋的日子里,一直是步行到丰泽园的门外或走出紫云轩东侧夹道北头的便门乘车外出开会、会见外宾。
在清朝,建筑菊香书屋的目的,就是供皇帝藏书、读书。清代的皇帝们究竟在这里藏过多少书、读过多少书,己经无法考证。但毛泽东搬进书屋后,确实在这里藏了大量书籍,也阅读了大量书籍。这里可以称为毛泽东真正的“书屋”。
菊香书屋里有毛泽东的书房、藏书室,存放着大量毛泽东的书籍。此外,他的卧室和办公室里也摆放着他大量的书籍。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在这里的藏书,初步统计有近十万册。一生喜爱简朴的毛泽东,对书籍却多多益善。他逝世后,中央成立了一个由多人组成的整理毛泽东藏书的小组,他们完成编制毛泽东藏书目录,就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作者:霞飞 原载《党史博采》2011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