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毛泽东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 |
|
2020年08月16日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编者按】当年,毛主席在接见红卫兵的时候,有一次工作人员劝主席注意休息,毛主席便讲了他为什么要接见红卫兵的良苦用心。毛主席说:我不怕累,我就是要想让更多的孩子见到我,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希望。将来,我不在了,有人要搞修正主义,就是现在在广场上见到我的孩子们当中,会有人记着我对他们的希望,记着我说的要反对修正主义,要敢于实行对修正主义造反有理。我多见一群孩子,多站一会,就多一份希望,这是很有意义的。毛主席接着说:我有这样的经验。当年,搞国共合作,开代表大会,我到会了,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对我很器重,让我担负了重要的工作,还让我在大会上作报告,而那时我很年轻。孙先生这样器重我,我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孙先生不在了,但他讲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时时刻刻记在心里,记了一辈子,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我今天见见孩子们,也是希望他们记着要继续革命,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所以,这是一件大事。毛主席讲完这些话,熄掉手中的烟,站起来说,看孩子们去。
关于当年毛泽东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的那段往事,目前所看到的比较系统的记述资料有两篇,最早一篇署名慕安,后一篇署名倪天祚。二文虽署名不同、标题不同,但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估计同为一人所作,后一篇或是对前一篇的修正与补充。今值“八·一八”纪念日之际,特将此二文略加整理编辑,收录于此,以供追溯者参考。
毛泽东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
作者:倪天祚 来源:东方网 《百年潮》2010年第11期
1966年8月至11月,毛泽东主席八次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100万。这项工作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和直接指挥的,具体工作由北京军区郑维山、傅崇碧和北京市委吴德、马力、牛连璧等同志负责,并成立了群众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我当时是办公室负责人之一,参与组织了接见红卫兵的工作。
八次接见的情形
1966年5月下旬,清华附中的几名学生写了一张小字报,署名为“红卫兵”。6月2日,清华附中校园贴出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100多名学生在上面签了名。接着,又贴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再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等大字报。7月28日,这些大字报被转给毛主席。8月1日,毛主席给这些红卫兵写了信,此信成为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文件之一。在这封信中,毛主席多次说了“热烈支持”红卫兵的话,从而把红卫兵推上了政治舞台。学生们把“红卫兵”看成是“最光彩”的名称,各种红卫兵组织纷纷组织起来,红卫兵运动立即风靡全国。随后,全国红卫兵开始大串联,并逐步集中到首都北京。这样,从1966年8月到11月,毛主席共八次、分十批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
第一次接见,在1966年8月18日上午7时半,组织了80万红卫兵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当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奏起了《东方红》乐曲。大会由陈伯达主持,林彪讲话之后,北京大学的代表聂元梓和北京、哈尔滨、长沙、南京等地的大中学生代表发言。大会结束后,红卫兵和群众队伍开始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毛主席不停地挥着手中的军帽向广场上的人们招手致意。“毛主席万岁”的呼声在广场上空回荡。这次会见还组织了15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分两个方队,在城楼东、西平台上受到毛主席的直接接见。就在直接接见时,北师大附中的一名红卫兵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的袖章,毛主席和她亲切握手。这次接见时,毛主席从早晨5点多就到了天安门,而且在城楼上一站就是6个小时。这也是毛主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穿军装。当时因来不及制做军装,是从一位警卫战士处借的。
第二次接见,在8月31日下午5时,组织了70万人,主要是外地来京串联的红卫兵。由于第一次接见时有红卫兵反映看不清毛主席,于是周总理决定对这次接见形式做些调整。就是请毛主席先乘敞篷车接见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这次大会由康生主持,林彪先讲话,后由周总理讲话。当时,林彪戴上了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袖章。讲话结束后,红卫兵和群众队伍从天安门前通过,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第三次接见,在9月15日下午5时,组织了80万红卫兵,仍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过程与第二次接见大体相同。毛主席等乘五辆敞篷吉普车从人民大会堂东门出发,先接见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次大会由康生主持,下午6时开会,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毛主席开始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这次有3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接受毛主席的直接接见。
第四次接见,在10月1日,与国庆17周年庆典结合在一起。这次组织了110万红卫兵和群众参加。天安门前红、灰观礼台还安排了观礼人员。上午10时5分,北京市代市长吴德宣布大会开始,奏国歌、鸣礼炮后,林彪发表讲话。随后,由工农兵和学生代表、少数民族代表以及外国来宾发言。之后,开始群众游行。游行队伍前面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周年”的大幅标语牌。后面是7.5米高的毛主席身着军装、一只巨手伸向前上方的巨大塑像。再后面是《毛泽东选集》的巨大模型。由2万多名人民解放军士兵、民兵和红卫兵组成前卫队,护卫着国旗和国徽的人民解放军挎着冲锋枪,个个高举《毛主席语录》,踏着整齐的步伐,有节奏地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走在群众游行的最前面。红卫兵抬着《毛主席和红卫兵在一起》的巨幅油画行进。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外地和首都师生组成的游行队伍,编为140人的横排面,分成九路纵队,人人手持《毛主席语录》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等的检阅。这次有3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兵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和红卫兵代表,分批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主席身旁参加节日庆典。大会在下午3点多钟结束。
第五次接见,在10月18日中午12时50分开始。这次接见是以群众夹道的形式进行。这天,从天安门西标语塔的马路上起,途经东长安街、建国门大街、东三环、北三环至北太平庄的马路上,排列了150万名红卫兵,全程约50里。毛主席等乘敞篷车,从红卫兵的夹道中间徐徐通过。红卫兵欢呼连天,掌声雷动。由于红卫兵按广播通知的要求,在原地、原位秩序井然地接受检阅、接见,整个接见进行得很顺利,只用了一个小时。
那时快到初冬季节,北京的天气越来越冷,陆续来京的红卫兵有的没有御寒的衣服,在京吃住都成问题。根据中央精神,要动员他们离京“回原地闹革命”。但红卫兵说:没有看到毛主席,坚决不回去。因此,又组织了以后的三次接见。
第六次接见,于11月3日上午10时10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次接见采用了红卫兵游行通过天安门的方式进行。陈伯达宣布大会开始,林彪讲话,随后220万红卫兵开始缓缓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接见。这次接见到下午2时结束。由于结束时还有一部分红卫兵尚未通过天安门,周总理指示,未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放在下次再组织接见。
第七次接见,因人数多,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接见在11月10日上午10时,接见地点仍在天安门。在《东方红》乐曲中,毛主席等登上天安门城楼,陈伯达宣布接见大会开始,广场集合了30万名红卫兵,另有30万名红卫兵乘坐卡车(每辆车上站50人)分成五路纵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当时驻京部队的卡车数量不多,经周总理同意,从沈阳、北京、济南等军区和各军兵种中抽调了一些卡车。当天,有6000辆卡车载着红卫兵接受检阅。这次接见,进行得非常迟缓。红卫兵为了多看一眼毛主席,走到金水桥时,或是放慢脚步,或是返回再次前行。下午3时3分时,毛主席走到扩音器前高呼“同志们万岁!”站在卡车上的红卫兵和在广场的红卫兵情绪更加高涨,不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次接见直到下午4时才结束。第二批接见在次日,以群众夹道的形式进行。从木樨地至八王坟约26里的大道上,排列了130万红卫兵和师生。毛主席等在下午2时30分乘敞篷车检阅了红卫兵和师生,共用时42分钟,3点半结束。
第八次接见,分两批、三处地点进行。第一批接见在11月25日上午11时半,组织了70万红卫兵,在天安门举行群众游行。毛主席等登上天安门城楼。康生宣布大会开始,接着游行队伍在《大海航行靠航手》的乐曲声中开始游行,接受毛主席检阅,下午3时半结束。第二批接见在11月26日,分两处以群众夹道的形式进行。一处在市区从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马路上,经西长安街、复兴门大街,到钓鱼台东门马路上,全长6500米,组织了80万红卫兵。下午2时30分,在《东方红》乐曲声中,毛主席等乘敞篷车,从红卫兵中间缓缓通过,检阅了全部队伍,3时结束。另一处在西郊机场,组织了110万红卫兵,也以群众夹道的形式进行。毛主席等乘敞篷车,在市区检阅后,直接到西郊机场,继续检阅,下午5时结束。
组织工作遇到的几件事
1966年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是周总理亲自领导和直接指挥的。当时成立了指挥部,具体工作由北京市委负责。我是群众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接见的具体组织工作,经常向周总理请示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时,周总理问得非常具体仔细:如问组织接见红卫兵队伍密度,每一平米站几个人,前后厚度有几排;接见沿线设置多少个供红卫兵队伍使用的厕所,通向厕所的通道有多宽,够不够用;沿途安置了多少个自来水笼头,红卫兵饮水够不够用;接见当天红卫兵队伍什么时间出发,什么时间到达集合地点,交通工具怎么安排,等等。
周总理对红卫兵非常关心,指示一定要减少红卫兵的疲劳,把组织工作做好。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因为红卫兵队伍经过天安门时都想多看看毛主席,行进速度往往很慢,接见的时间不得不延长。为此,周总理提出,要减少毛主席和红卫兵的疲劳,行进速度要快一些,接见的时间要短一些。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采取了用卡车载人的办法,让红卫兵坐在大卡车上经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接见。这样做,速度是快了,但车辆载人有限,接见一次总人数不多。后来又采取夹道的形式,毛主席等乘坐敞篷车,从夹道中间通过,这样速度就快了。如最后一次接见,共组织了260万名红卫兵,不到两小时接见就结束了。
毛主席第六次接见红卫兵时,采用了红卫兵游行通过天安门的方式,从上午10时开始接见,到下午2时红卫兵队伍尚未完全通过天安门广场。当时,周总理把我从天安门城楼下的指挥室叫到城楼上,询问还有多少红卫兵未通过天安门,如全部通过还需多少时间。我向周总理汇报:红卫兵队伍已通过三分之二,剩下还有三分之一,按目前行进速度,至少还需要两个半小时。周总理听后说,接见时间太长了,不能再继续进行。指示今天的接见到此结束,剩余的队伍下次再组织。我们就按周总理的指示,做了结束安排,未通过的红卫兵队伍按原路返回各自住地。
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组织工作难度很大,每次接见都要调遣队伍,牵涉到北京各区县上千个单位、上百万人的行动;而且变化多,接见时间涉及到安全、天气和领导人的时间安排及健康等不确定因素,有时一个方案变动多次才能实施;并且任务重,组织一次接见,要准备、忙碌好多天,开夜车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我五天五夜没有怎么睡觉,幸亏那时年轻顶得住。
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的组织工作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但在整个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插曲”。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之初,为做好组织工作,我们起草了一些口号,报送中宣部审阅后,由北京市委印发。由于这些口号较长,为便于红卫兵呼喊,中宣部领导审阅时便把口号修改得比较简短,去掉了一些形容词。如有一条原来写的是:“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岁”,中宣部修改为“毛主席万岁”。当口号发给红卫兵时,有红卫兵认为列出的口号中有问题,于是在接见时,有3000多名红卫兵到天安门广场“造反”,次日又有200多名红卫兵到北京市委“造反”,要市委交代口号的问题,批斗市委书记处书记马力(当时是组织接见红卫兵指挥部的领导),我也被陪斗。我们把红卫兵请到市委会议室,反复做他们的工作,详细讲明口号起草的过程以及中宣部修改口号的经过,之后他们才离开市委大楼。这些红卫兵又认为是中宣部的问题,当天晚上又到中宣部“造反”,批斗中宣部领导,并让马力陪斗。红卫兵闹了一个晚上,才离开中宣部。此后,我们吸取教训,修改了口号并报请周总理审定。以后几次接见红卫兵,都用的是周总理审定的口号,印发下去,没有再发生问题。
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时,也出了一些问题。那次因外地在京红卫兵有190万人,城区没有大场地,周总理决定分两处接见,一处是城区从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马路上,经西长安街、复兴门大街,到钓鱼台东门马路上,接见80万红卫兵,由北京市委负责组织;另一处在西郊机场,接见110万红卫兵,由北京军区负责组织。那次接见采用群众夹道的形式。接见那天下午3点钟,毛主席等乘坐的车队通过城区夹道队伍后,直接到了西郊机场。当时城区的接见只用了半小时,接见结束后我们就安排队伍疏散,很快就疏散完毕。因怕出事故,大约在下午4点多钟,我又赶到西郊机场北京军区现场指挥部。当时毛主席已接见完毕。北京军区指挥部的同志认为毛主席乘坐的车队离开只有半个多小时,如疏散了队伍,怕堵住毛主席乘坐的车辆,没有马上疏散。我提出建议:根据以往情况判断,毛主席乘坐的车辆现在已进入中南海,应该马上疏散队伍。这时已是下午近5点钟,再晚些天黑,路况又不好,有的地段马路上没有路灯,加之人多拥挤,很容易出问题。但是,他们坚持己见。我再次说明,他们仍不同意我的建议。我不好勉强,只好尊重他们的意见。随后,我就回天安门指挥部了。但我刚到天安门指挥部,机场指挥部就来电话说:“一辆乘坐红卫兵的车翻在桥下,有人员伤亡。”我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看到那里周围没有路灯,车辆是从没栏杆的一端翻到河里的。那时,受伤的红卫兵已被送往医院。后来,有两名红卫兵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总的来说,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的组织工作遇到过很多难题,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但我们还是按中央的要求完成了任务。这主要归功于周总理的领导和指挥。周总理对接见的组织工作要求很严,标准很高,抓得很细,指导很具体。如每次接见的方案,都是周总理亲自听取汇报,有时一次接见要开多次会议进行准备、研究。这些事虽已过去了40多年,但我仍记忆犹新。
(作者:倪天祚 来源:东方网
《百年潮》2010年第11期)
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纪实
作者:慕安 2007年01月18日 来源:文史春秋 环球网 搜狐 等
文革”初期,毛主席前后接见红卫兵八次,共1200万余人。组织、接待红卫兵和接见中的安全警卫工作,都是周总理组织实施和统一指挥的。那时周总理为首都工作组组长,直接指挥北京卫戍区。为便于指挥,首都工作组的指挥所设在天安门城楼正厅西边的一个开间内。每次接见,总参作战部的领导和蔡洪江、左勇处长,还有我们几个参谋都在这个指挥所工作,我们亲历了八次接见的全过程。这种工作关系和亲历其境的场合,使我有幸对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人物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的一些活动,看在眼里,记在心底。这些年来,我总是在想,应该把这些自己亲历亲闻的、鲜为人知的往事整理出来,献给读者,留给后人。
第一次:接见100万红卫兵
“红卫兵”原本是一张小字报上的署名。1966年5月下旬,清华附中的几个学生写了一张小字报,署名为“红卫兵”。6月2日,清华附中的校园里正式贴出了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100多个学生在上面签了名,高中学生卜大华名列其首。接着,卜大华等几个学生又贴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小字报,尔后又写了《二论》、《三论》。7月28日,他们把大字报和前《两论》交给了江青,要她转给毛主席。
这些娃娃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给他们写信。8月1日开幕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第二个文件,就是《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信后还附着他们的《两论》。毛主席在7月30日写的这封信中,有三处“热烈支持”他们的话。
毛泽东的这封信,把红卫兵推上了政治舞台。毛主席写这封信的信息立即传遍了全国,学生们把“红卫兵”看成是最光彩的名称,纷纷把他们五花八门的组织名称,都改为“红卫兵”。红卫兵运动立即风靡全国,震惊世界。
红卫兵运动的高潮,始于“8·18”。1966年8月18日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不寻常的日子。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文革”发动的大会,北京和外地的100万红卫兵师生(以下统称红卫兵)参加了大会。这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的大会。
大会安排在18日上午7时半开始,由陈伯达主持,林彪、周恩来和红卫兵代表讲话。接着红卫兵以游行的方式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和接见。
为做好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准备工作和部署安全警卫工作,周总理和首都工作组连续忙了几个昼夜。18日凌晨1时,蔡洪江处长对我们几个参谋说:“休息一会,6点钟到天安门指挥所。”为了早点到,不到6时我们就驱车到了天安门城楼。当我急匆匆地正要步入天安门城楼正厅门口时,走在我前面的王政成参谋一把拽住了我,侧耳小声地说:“主席在里面,别出声。”
我往里一看,毛主席穿着军装坐在正厅北面的沙发上。我惊喜地一闪念:天哪,主席怎么来得这样早呀!我们轻手轻脚地从主席面前拐进西边隔壁间的指挥所。
毛主席这天没有睡觉。主席的卫士长陈长江说,为了接见红卫兵,半夜里主席说要穿军装。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只好在中央警卫团的干部中寻找适合主席的军装。一中队干部刘云堂是个身材魁梧的大个子,把他的军装拿给主席试穿,基本还算合适。这天毛主席通宵办公,清晨4点多钟准备出发。5点钟,毛主席就登上了天安城楼。
红卫兵看到毛主席后,顿时欢腾起来,“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主席看到沸腾的红卫兵,又走下天安门城楼,走进人群如海、红旗如林的群众队伍之中,不断地招手致意。
很快,毛主席被紧紧地围在人海之中,出现了可能被挤伤、压伤的险情。中央警卫团和北京卫戍区的警卫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人海中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护卫着主席安全地返回天安门城楼。
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中央领导人,是按照八届十一中全会于8月12日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11名常委的名单次序列位的,把林彪列为第二位,刘少奇降为第八位。新的中央领导人的排名次序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这就改变了原来毛、刘、周、朱、陈、林、邓的排名次序。
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加上林彪在这天的讲话中大讲“四个打倒”和“大破四旧”,就像重磅炸弹似地把人们的脑海轰蒙了。尽管广场上红卫兵不时地沸腾起来,都不能改变城楼上的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的愁容。就我所见,这天情绪最忧闷的是刘少奇、陈云和贺龙元帅等。刘少奇远远地站在毛主席东边,不言不语。红卫兵给他戴“红卫兵”袖章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右手往下扒拉,红卫兵只好作罢。他站累了进城楼正厅歇息时,毛主席已先他进入,坐在靠东墙的沙发上看报。他从毛主席面前进入正厅,坐在靠北墙的沙发上,两人相距不到2米,可是谁也未开口说话,也没有招手、点头示意。
陈云在会议开始一个多小时后才到会。这时我正在城楼的西平台,看到了他来去的全过程。他走出电梯门口后,径直走向检阅台,却没有去到他的位置上,只是在西检阅台上往天安门广场看了几眼,既未招手致意,也未和别人讲话,扭头就返回了电梯间,来去不过三分钟。
受“二月兵变”之诬的贺龙元帅,这天也很沉闷。毛主席与他握手时,虽然都未说话,但我想这表明毛主席当时还是信任贺龙的。
这时,周总理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后,要组织1500名红卫兵代表上天安门城楼,并立即交由傅崇碧组织实施。过了一阵子,傅崇碧把1500名红卫兵代表带上了天安门城楼,并按照总理的指示,把他们组成两个方队,安排在城楼的东、西平台上,等候毛主席接见。
周总理首先给这两个方队的红卫兵讲话,规定纪律和接见时的注意事项,并轮流到东、西平台打着拍子指挥红卫兵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歌曲。尔后,他陪同毛主席到东平台和西平台接见了1500名红卫兵代表。这时,楼上楼下的欢腾融为一体,“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歌曲声响彻城楼和广场的上空。
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1500名红卫兵在得到毛主席接见后,欲望更高了,都想面对面地看看毛主席,甚至与毛主席握握手。这时总理也控制不住他们了,方队乱了阵角。当主席从检阅台西头走到城楼西南角时,被一群红卫兵拦住。
这时,我正在毛主席跟前,全神贯注地留意着他的一言一行。围住毛主席的红卫兵拿着“红宝书”或小本本、钢笔,争着请毛主席签名留念。主席一个一个地接过他们的本子和笔,签上了“毛泽东”几个字,别的什么也未写。得到签名的红卫兵高兴得蹦起尺把高。就在这时,一个女红卫兵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主席高兴地接受了,并亲切地与她握了手。尔后我得知,她是师大女附中的学生宋彬彬。
过了一会,一个男红卫兵给毛主席戴印有“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字样的袖章。刚把袖章套过手腕时,毛主席看了看袖章上的字,什么话也未说,就用右手往下扒拉袖章,表示他不接受“毛泽东主义红卫兵”的袖章。这时,我马上联想到,毛主席过去曾说过,他不同意“毛泽东主义”的提法。
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的信息立即传遍与会的百万红卫兵,城楼上下,一片沸腾。他们摇着旗高呼:“毛主席参加了我们的红卫兵,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鼓舞。”“毛主席是统帅,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把红卫兵运动推向了高潮。他看到城楼上下欢呼沸腾的场面,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有很大的意义。”
这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呆了六个小时。
从这天起,红卫兵开始冲出校园,走向社会,大破“四旧”。这时的毛泽东也未能想到,他支持的红卫兵运动一时被某些人利用,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
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
“8·18”大会后,红卫兵运动的烈焰越烧越猛,很快形成了全国性“大串连”的浪潮,外地来京的红卫兵日益剧增。
8月3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红卫兵反映看不清毛主席,要求改进接见方法。善于倾听和尊重群众意见的周总理决定,对这次接见方式做些调整,就是请主席先乘敞篷车接见在广场和长安大街上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
17时40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分乘五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在两边各四辆敞篷警卫车的护卫下,缓缓地驶进广场的通道,检阅、接见通道两侧的红卫兵。毛主席不断向红卫兵招手致意,“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广场上空。当车队驶到金水桥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下车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次接见大会由代理“文革”组长江青主持。18时40分,她宣布大会开始。林彪戴上“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袖章讲话,他极力鼓励红卫兵的“横扫四旧”行动,并强调要重点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周总理生怕运动会破坏工农业生产,危及国计民生,他在每次讲话中,总是力图讲一些限制性的话。这次讲话,他强调“要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用文斗,不要武斗。
第三次:接见100万红卫兵
随着“大串连”浪潮的高涨,来京串联并要求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了首都。他们来势猛、人数多,再加上衣食住行全部免费,使首都的接待工作到了难以应付的地步。这时党政机关又遭到冲击,难以行使职权。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周总理只好将首都工作组的重心,转入组织接见红卫兵上。
依据需要,首都工作组组建了八个联合指挥所,简称“八大联指”。由军兵种、驻京部队、军事院校等单位的领导任各“联指”的指挥员。并以这些单位的人员为主,吸收中直、国务院、北京市系统的有关人员参加,分别组成每一个“联指”,分片负责接待红卫兵和组织红卫兵参加接见。首都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郑维山统管“八大联指”的工作,部队组办公室副主任蔡洪江、参谋王政成、王日升和我等人参与组织指挥的具体工作。
进入9月份后,首都接待红卫兵的工作开始处于饱和状态,吃、住发生了困难,不少接待单位叫苦连天,有些接待指标分配不下去了,有的单位拒绝接受。周总理像战争动员那样不断地进行动员。在一次动员会议上总理说:“困难再大,也必须把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接待好。我在中南海接待一万名红卫兵,由在邢台抗震的一八七师派人来负责。”这个“激将法”一使,谁也不敢再叫苦说难了,只好挖掘最大潜力接受接待任务。
进入9月中旬,第三次接见红卫兵的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安排70万红卫兵参加接见。因发生了一个歹徒劫车撞死卫戍区清河哨卡哨兵并抢走手枪的事件,为保证毛主席的安全,总理决定破案后再接见。案件于14日侦破,15日安排接见。由于推迟了几天,参加接见的红卫兵数量增加到了100万。
第三次接见仍沿用第二次接见的方法,9月15日17时15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乘五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先接见在广场和长安大街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次大会由康生主持。18时开会,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毛主席开始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这次有3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接受了毛主席的直接接见。
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
10月1日,是全国军民欢度建国17周年庆典的日子。这天,150万名首都人民和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大会,也称毛主席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
上午10时,《东方红》乐曲响彻整个广场上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民主人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游行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
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晚上7点多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大会堂西门外登车出发。当主席的车到达南长安街南口时,被红卫兵拦住了,他们一窝蜂似地涌上来,争着要看毛主席。主席的车一停,后面的车队全堵住了,顷刻间被包围在人海之中,任凭周总理和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怎么疏导也不管用。
林彪下车高喊:“我是国防部长,让我们的车到天安门参加晚会。”可是穿着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副统帅”竟然指挥不动眼前的这些“红小兵”。要看毛主席的人洪水般地涌过来了,毛主席被挤伤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这危急的关头,中央警卫团的领导带领警卫团的部队赶到了,北京卫戍区的机动部队也赶到了。在周总理的统一指挥下,两支部队硬是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才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地驶进天安门。
为了保证毛主席从中南海到大会堂、到天安门的路线畅通、行驶安全,周总理指示首都工作组着力加强这两条路线的警卫部署。郑维山、傅崇碧商量后,经报请总理同意,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警卫三师。按照周总理的旨意,警卫三师在大会堂西侧、南长安街、北长安街部署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以部分兵力执勤,主力作为预备队,以应付突发事件。为便于指挥,在南长安街南口开设了师指挥所,师长邱巍高坐镇指挥,坚决、认真地执行了周总理的指示,保证了主席行车的畅通和安全。
第五次:接见150万红卫兵
10月15日凌晨l时多,周总理在大会堂福建厅召集首都工作组、北京卫戍区和“联指”有关人员开碰头会,研究布置准备第五次接见红卫兵的工作。
周总理撑着疲倦的身躯,焦虑不安地说:“主席日理万机,本来就够累了,又在43天中连续四次接见红卫兵,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我不忍心让主席再这样受累了,我想用夹道欢迎的方法接见红卫兵。”接着他问道:“北三环通到哪里了?”蔡洪江回答:“通到友谊宾馆了。”并问我带地图了没有,我即从挎包里取出丝绸印制的1万分之1比例的北京市地图展开在总理面前的地毯上。周总理立即把目光投向天安门广场,尔后沿着长安街、建国门内外大街、东三环、北三环路一段一段地观察,分析两边的建筑物分布情况,尔后他手指着地图说:“就沿这条路线两边摆红卫兵。今天上午你们到沿线看一下,按照实地情况计算一下能摆多少红卫兵。实行这个方案的最大问题是保证主席的安全问题,你们要制定一个万无一失的接见方案和警卫方案,明晚11时拿到这里研究。”
16日午夜,首都工作组办公室负责人郑维山、部队组办公室副主任蔡洪江、卫戍区司令傅崇碧,在福建厅向周总理汇报了接见方案和警卫方案。总理认真审查后,认为这两个方案可行,当即决定按方案立即进行准备,18日12时左右实施接见。
按照总理审定的方案,首都工作组、北京卫戍区、公安局和各个“联指”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组织准备工作。
为保障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50里长的接见路线上的安全,我们采取了全方位的警卫措施。北京卫戍区采用了军、警、民(民兵、治保组织)三结合的警卫布势:武装哨与便衣哨结合,地面警卫与立体(控制制高点)警卫结合,对沿路两边的建筑物、住户、临街危险窗口、制高点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警卫、监控。卫戍区四个师中的机动兵力全用上还不够,又从驻京军兵种中借用了部分力量。
17日晚11晚,郑维山、傅崇碧、蔡洪江等在福建厅向总理汇报了接见方案、警卫方案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总理对周密的接见部署、严密的警卫措施完全赞同,又一再强调在实施中要“万无一失”。
18日上午,离接见不到1个小时了,周总理又从大会堂来到了首都工作组设在天安门城楼的指挥所。他问郑维山、蔡洪江:“你们想过没有,若是红卫兵没有思想准备,主席的车通过时,他们没看清主席,要求再次参加接见怎么办?要立即写个广播通知,交给宣传车,在主席车出发进入通道前5分钟开始广播,过早了容易泄密。”
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通知》的内容,我在小本上边记边整理。讨论后总理叫我把《通知》稿念给他听。总理听后说:“就这样,马上交给宣传车,并告诉广播员,一定要在主席车出发前5分钟开始在沿线上逐步向前广播。”
12时45分,宣传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时开始广播接见《通知》。12时50分,《东方红》乐曲响彻广场上空,接见开始了。毛主席、林彪、周总理各乘一辆敞篷吉普车,中央其他领导人分乘六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在十二辆敞篷开道警卫车的引导护卫下,首先接见广场的红卫兵,尔后沿着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外大街、东三环路、北三环路缓缓地驶进。红卫兵都按广播《通知》的要求,在原地、原位有准备地、秩序井然地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接见。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接见了巨龙似的、排了50里长的150万红卫兵。
但接见结束后出现了意外险情。当主席的车由西进到大钟寺东侧时,与外地刚来京的红卫兵相遇。这些红卫兵看到毛主席后,蜂涌而上,拦住了主席的车。整个车队顿时被三四百名红卫兵围住了,周总理和主席的警卫处长毕庶畅等急忙下车疏导也不管用。
一个男红卫兵跳上了蔡洪江与杨成武、傅崇碧同乘的敞篷车(在主席左后侧),想通过此车再跳上毛主席的车。蔡洪江手疾眼快,一下子把他拽住了。他极力挣脱,并说:“我是毛主席家乡的人,我要上车看毛主席。”他极力挣脱,把蔡洪江的衣袖都扯破了,蔡洪江则死死拽着他不放。
这时围观圈越压越小,就在主席有被冲撞挤伤的情况下,卫戍区在北太平庄的四个机动连,天兵天将似地出现在现场,在总理、蔡洪江、毕庶畅的指挥下,迅速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才使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地脱离了险境。
第六次:接见200万红卫兵
第五次接见的方式最省时间,最能减少主席的劳累。周总理考虑到主席的安全,不敢在50里长的路线上重复使用上次的方式,于是他决定,以红卫兵乘车通过天安门的方式进行第六次接见。
搭载200万红卫兵通过天安门,至少需要6000辆卡车。当时驻京部队的卡车为数不多,要在三天内调度6000辆卡车难度极大。首都工作组报请总理同意,连夜从沈阳、北京、济南等军区和军兵种中抽调,火速云集北京,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编队。
当时北京能通卡车的大街不多,二环路、三环路尚未连通。6000辆卡车的编队,登车点的确定和各路卡车纵队通过出发点、天安门的时间,以及疏散出口的规定等等,都必须作出科学的计算、准确的规定、密切的协同,进出路线都不能交叉运行。首都工作组把制定这一科学规划的任务交给了卫戍区参谋长刘光谱。他对摩托化部队的集结、开进、疏散有经验。他和科长胡自成、参谋刘广文、朱海英等,通宵达旦地制定出一份蜘蛛网式的地图注记式的行车计划。
周总理在福建厅听取了刘光谱、邱巍高的汇报后,又亲自审查了这个计划,并指示按这个计划组织一次演习。
11月01日,首都工作组在天安门城楼组织6000辆卡车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工作组没有邀请周总理观看这次演习,认为这种演习过场也没必要惊动他以及耗费他的精力。
可是总理极为重视这次演习,他未让首都工作组知道,独自在大会堂的二楼观看了演习的全过程。演习结束后,他又召集首都工作组、卫戍区领导在福建厅开会,研究解决演习中发现的问题,又重新规定了六路车队的车速、车距和间距。
11月3日上午10时10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大会开始。林彪讲话后,10时20分,搭载红卫兵的六路卡车队开始缓缓地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
事与愿违,这种接见方式很不理想。搭载红卫兵的六路卡车队,未能像演习那样顺利地通过天安门。因为当卡车进到金水桥时,车上的红卫兵都争着要看清毛主席,车厢南面的人拼命地往车厢北边挤,任凭广播员怎么劝说,他们都不听。这就容易造成卡车失去平衡,司机只好再放慢速度,不能按计划行进,致使整个接见时间延长,直到下午3时才结束。
第七次:接见200万红卫兵
进入11月份以来,北京的天气逐步变冷。周总理考虑到,立冬后再接见红卫兵,保障娃娃们的衣食住行将遇到极大的困难,应当尽早结束接见红卫兵活动。
经请示毛主席同意,11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署发出了一个紧急《通知》,规定红卫兵和师生“暂停来京和到各地串连”。可是,有很多红卫兵已经到达或接近北京,有的正在来京的中途,他们不想就这么回转,有的根本就没有接到通知。
为了早接见、早让他们回去,周总理在第六次接见后的第七天,又安排了第七次接见200万红卫兵。
这次接见因人数太多,周总理安排分两批接见。
11月10日上午10时开始,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第一批150万红卫兵。红卫兵以游行的方式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这次接见,进行得非常迟缓。红卫兵为了多看一会毛主席,走到金水桥时,或是放慢脚步,或是打漩涡来回走。
为引导红卫兵西进,毛主席不断地沿着检阅台往西走,并手挥军帽,示意不要在天安门前停留。周总理不断地叫我们打电话告诉邱巍高,组织部队疏导。这种渐进式的接见,直到下午4时才结束,毛主席在天安城楼上站了整整六个小时。
11日,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批接见。这次把50万红卫兵摆在天安门广场(留出通道)东、西长安街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乘九辆敞篷吉普车进行了接见。
第八次:接见250万红卫兵
进入11月下旬,上次接见过的红卫兵还未走完,新来京的红卫兵又达到250万,当时在京的红卫兵将近400万。
北京的天气已经很冷了,这400万红卫兵或是离家过早,或是从南方来,绝大多数都穿着单衣,没有御寒的衣物。这时,周总理遇到的最大困难、最大压力是给这些衣食住行全免费的“客人”解决御寒被服,可是北京市的库存物资全部拿出来了也无济于事。
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后,周总理像进行战争动员那样在工商系统和北京市进行了全面动员。几经动员,同舟共济,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这时,毛主席已经不太情愿接见红卫兵了。“小雪”已过,周总理怕发生冻伤事故,设想在25日、26日两天中全部接见完在京的250万红卫兵。当周总理把这个设想报告毛主席时,主席说:“不是停止串连,要回原地闹革命嘛?”
总理说:“已经来了,天又渐冷,北京市压力很大,要尽快想办法见,让他们快回去。你不见,他们不走啊。”
主席说:“这些红卫兵娃娃来了,天又冷,了不得,这是逼上梁山呀!”
主席同意总理的建议,把第八次接见作为最后一次接见。因为人数太多,为减轻毛主席的劳累,周总理决定把250万红卫兵分两批进行接见。11月25日接见150万,26日接见100万。
两批接见均把红卫兵摆在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西郊机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乘九辆敞篷吉普车进行接见。
25日接见完广场、东西长安大街的红卫兵后,总理请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到大会堂休息一会,尔后一起出发去西郊机场。
主席也担心红卫兵在外面等候的时间太久,不多一会,便催着要出发。总理怕西郊机场未准备好,去早了怕主席在野外受冻的时间长,打电话询问又怕不准确,便叫蔡洪江坐他的“吉斯”专车亲自去看一下。一路绿灯放行,蔡洪江很快疾驶到机场,仅用了几分钟,就用总理车上的无线电话向总理报告:“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
总理这才放心地让车队出发,到机场后,一点时间也未耽搁,进行得很是顺利。
26日下午,在西郊机场进行了最后一次接见。
在七十天的时间里,毛主席八次分十批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接见完后,总理叫首都工作组写总结报告给主席。蔡洪江让我起草。我撰写了一个很长的总结报告,经蔡洪江修改后,由郑维山签发报总理转报主席。
(作者:慕安 来源:文史春秋 环球网 搜狐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