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修炼的四个阶段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医疗与卫生 >> 气功修炼的四个阶段
  

气功修炼的四个阶段

 

来源:中华中医网·仅供参考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第一阶段:初试阶段

  初试阶段又称感性认识阶段。起初,有的对气功持怀疑态度;有的对气功误认为是迷信;有的练功没有几天,就希望把自己多年来经中西医药久治无效的疑难病症治好;有的一开始练功,就希望气功师为自己“灌顶”、“开天目”;其实,以上这些认识是模糊的和不现实的。

  须知,气功锻炼是培补元气、真气,不是呼吸之气。元气生于先天之精,具有生命活动原始动力的重要作用,元气乃生命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即是对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练功的诀窍就是掌握正确的功理功法,身心欢愉,不过分追求,辨证施功。除此就是“贵在坚持”,从而使您不知不觉中进入气功态。

  练功初期,因为不具备良好的虚静放松基础,心猿意马,一般很难以入静。练功时间不久,便觉腰酸腿麻。若能得到明师指点,掌握“以一念代万念”技术,身形自然,肌肉放松,持之以恒,自能体会“气感”渐人超然境界。炼之“得气”,两手在“病灶”处划圈,便能使病情缓解,甚至消除。这时,您便会初步体会气功之妙处,炼功信心倍增。

  第二阶段: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也称理性认识阶段。由于练功者通过百日筑基,逐步掌握了正确的修炼方法,明确了练功要领,逐步习惯站桩和静坐修炼,切实尝到了气功的甜头。通过修炼,头脑清醒,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这时,只要一练站桩动功,只要两手一抬,十指之间就有微电流麻热感,唾液香甜,私心杂念消除,便能进入飘飘欲仙的气功状态中。如练静功,其呼吸渐能“深、长、细、匀”;渐能使气直贯丹田,又化作一股温暖祥和之气息,由下而上,过三关,至百会,进而遍及周身百骸;渐能体会微电流麻热感随气血的运行流遍全身,使整个人麻酥酥的如畅饮醇美之酒之快感;渐能体会混元气团越来越大,越来越浓,越来越圆之感觉。脾胃功能增强,食欲增长,消化功能旺盛,脐中和后背部及两肾区发热感,原患各种慢性疾病明显缓解。

  当您炼出了“外气”后,便可运用“外气”为自己为他人医治疾病。具体方法是,首先与师父和宇宙沟通信息,意想师父就在您的身边,然后在病灶处“神仙一把抓”,哪里有病,就意念把哪里的病气抓掉,同时,运用“外气”在病灶处隔空划圆臼,输入一个良性意念“万病消除,细菌病毒消灭”,这样,治疗效果明显。您如炼到这一境界,若能“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他人医治疾病,不但积累了治病的经验,而且会使您的功力长进得更快。

  第三阶段:疾病反复阶段

  修炼气功的过程是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强肾生精的过程。通过锻炼,经络敏感性提高了,对“病气”的反应也明显了,哪里有病,哪里就有反应。有的在未修炼气功前体内某处有病变或小孩时的陈旧性病变,平时认为治愈了,但炼功到了这个程度,就会将病变激发出来,因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实这时出现“气冲病灶”是好事,一是我们可以诊断自我身体状况,二是我们可以“外气”结合药物调治自己的疾病。

  进入第三阶段,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气冲病灶”的过程,是正气和邪气抗争的过程,不管其疾病如何反复,我们一定要坚持练功,并适当眼药打针,疾病自然会得到有效控制。当我们炼到气血旺盛以后,全身脏腑经络系统已经调整好,身体各部位的疾病自然根治。

  第四阶段:身体强壮阶段

  修炼气功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反复斗争,您只要坚定信念,以德为本,多做好事,持之以恒,勤于修炼,修遭悟道,终会使自己全身经络疏通,达到“精满混圆身”境界。

  其表现为:

  首先是“意到气到,气随意行”,不论是练站桩功或练静功,只要略一意念,便觉有一股微电流流遍全身,整个人麻酥酥的,似醉非醉。身体某个部位偶尔发生病变,只要一个意念,便觉一股气流流入病灶部位,再输入一个的良性意念,其疾病不医自愈。

  其次“外气”强烈。不管是为自己为他人医治疾病,只要一抬手,或一个意念,就有微电流感或一股凉飓飓的微风感觉进入病灶部位,结合内功心法,便能使一般疾病手到病除,意到病除,而且还能将自己和他人的结石肿瘤化掉。

  其三是神光大定。到了这一阶段,您只要一开始练功,就能处于松静状态,唾液增多而香甜,周身温热,不久便可气化虚无,处于“胎息”状态。这时,两眼微微向头顶一看,两目神光上注头顶渐会发觉天灵盖有明晃晃的一团光;如若两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心,便能“看”到五脏六腑通明透亮,继而便觉整个人金光灿烂,各种特异功能也被激发出来,这时,我们的身体自然就强壮起来了。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copyright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