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毛泽东〔文/冬春〕-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毛泽东专题 >> 开天辟地毛泽东

 



开天辟地毛泽东
  
  
文 / 冬春

 

  20世纪之交,在湖南韶山群山环抱的田园山冲,一座凹形的农家小院不远的红土地上,一个个头颇高、满头乌发的小男孩正在吃力地翻着土地,旁边放着一本翻破的厚书。“石伢子,放学了!”,堂叔毛月秋问道。小男孩嗯了一声,继续翻着脚下的红土地,这位堂叔看到地上被风刮得沙沙作响的书本,不知想到了什么,便问:“石伢子,长大打算做么子?”小男孩抹了一把脸上的汗,一双有神的大眼睛望着茫茫远方,从胸中迸发出四个字“翻天掀地!”堂叔吃惊地瞪大眼睛,你说么子?男孩又大声重复一遍:“我要翻天掀地!”宏亮、铿锵的童音在静寂的山冲回荡……

  这位名叫石伢子的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响誉全球,震惊世界的毛泽东。

  如果说翻天掀地是毛泽东童年的梦幻,那么,他长沙省立湖南图书馆半年的自学生涯,使他童年的梦幻渐渐变成朦胧的理想。图书馆大厅洁白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世界原来这么大!”毛泽东每天经过这里都要停步细看一阵。这个山冲青年,原以为湘潭就很大,湖南省大得了不得,中国更是大得称为天下。谁知从地图上看,中国只是一小块,湘潭县连影子都找不到。这么大的世界,有多少事值得学习、研究呀!冬去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的拓宽,平面地图在他眼前幻化为活生生的画面: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象韶山一首民谣所说;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难道要永远存在下去吗?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应彻底改造吗?这幅世界地图启示了毛泽东,使这个山冲青年的思想开阔升华,使他感到自己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中寻找着到达理想彼岸的真理。物转星移几度秋,直到毛泽东来到北京,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研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他那朦胧的思想,才成为实实在在的远大抱负:“我们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毛泽东这一崇高理想,伟大抱负也跳跃在他那雄放、雄丽、壮烈的诗情画意之中。而这种抱负,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越来越远大,越来越崇高,也越来越有群体化的内涵。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霹雷一声暴动”,从“敢叫日月换新天”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以非凡的英雄气质,非凡的生命意识,非凡的斗争情怀,奋斗了一生,追求了一生,奉献了一生。
  
  
  一、胸怀天下 上下求索

  一位伟人曾说,伟大的目标,产生巨大的动力。胸怀天下的毛泽东,为了实现他的宏伟抱负,从理论到实践作了全面的准备。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在浩如烟海的各种著作中探索真理,寻求答案。从农舍草房豆粒大小的灯头前到稻田旁潺潺流水的石桥上;从博大的图书馆到简陋的木床上都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在行军的马背上,在病重的担架上,在激战前的树林里,就连上厕所的片刻,他都手不离卷。饭可以不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有一次发烧39度,两三天不大吃东西,站不起来了,躺在床上还要看书。就在他心脏停止跳动前的几个小时,已无力说话,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毛泽东读书多而广,涉猎的知识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他都有兴趣,都学习。作为革命者,毛泽东从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起,就终生孜孜不倦地阅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对其中一些主要论著和重点文章的精辟论断,他都熟读多遍,务求理解。在极端艰难的战争环境里,他依然多方收集马列书籍。1932年红军打下漳州,他找到一本《反杜林论》,如获至宝,长征途中,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行军途中因病躺在担架上,还在读《反杜林论》这本共产党员的必读书。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毛泽东一生读马列,直到他逝世,身边还放着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巨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更具有浓厚兴趣。以屈原作品为主集成的《楚辞》,他收集了各种版本及有关屈原的研究著作50余种进行学习,从中探索出屈原作品的思想价值是批判性和战斗性。具有代表性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许多篇章他都可以背诵。他批注过的版本就达三种。古为今用,他把《文选》作为当代文艺批评的参考标准。对于韩愈的散文,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从旧书店买回一套20多册的《韩昌黎全集》,还将国文教员袁仲谦批注过的韩文集善本借来校正其中的讹错。对于柳宗元更是推崇,章士钊近100万字的《柳文指要》书稿,他都详细阅读,在给章士钊的信中说:“读过一遍,还想再读一遍。”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关注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开玩笑地对贺龙和徐海东两位赫赫有名的将领说,中国的三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谁不看完,谁就不算中国人。历史是一面镜子,他的一套线装本二十四史,共五百五十册,这部史书他不知道反复看过多少遍,从头到尾满布批注、圈点和勾划。许多册的封面和边角都磨破了。从这许许多多文化遗产中,他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批判继承民族智慧和治国经验。

  “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在向理想目标奋进的征途中不至于发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叹,以强壮的体魄,承担历史将要赋予自己的庄严使命,毛泽东顽强的锻炼身体,磨砺意志。他爬山、游泳、远足、露宿;他坚持雨浴、风浴、雪浴。夏日狂风暴雨,他常一个人在操场上脱去外衣让倾盆大雨淋个痛快,还遂风大声呼喊。大雪纷飞的冬天,他常静立于旷野,任凭雪落。烈日当空,他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已是霜冻的秋末,他还露天睡觉。游泳更是毛泽东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运动,农舍的池塘、湘江桔子洲头、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浪涛翻滚的长江,在我国大江大河里都留下毛泽东鱼翔浅底的矫健身影,都频频显示着他搏击惊涛骇浪的体魄和耐久的意志,飞扬着他那激烈奋进、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他横渡长江的感觉是“胜似闲庭信步”,他说:我到北戴河,七级台风,在海里游泳很舒服……。这是何等潇洒、何等浪漫!1966年73岁高龄的毛泽东又一次横渡长江,历时75分钟,游程30华里,创造了全世界政治首领的游泳之最,再一次证明了迟暮之年的革命老人那过人的体力,那志在千里的雄心。

  韶山冲那长宽不过十里的狭长谷地,怎么能裹住毛泽东要翻天掀地的壮志凌云?怎么能成为他生命创造所需要的足够空间?他要走出乡关,摆脱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展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首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没有钱,付不起旅费,他就邀好友做游学先生,他们身着旧衣,脚踏草鞋,肩背雨伞,夹着装有笔和本的布包上路了,历经一个月,步行千里路,走遍五县农村,夜宿露地,野果充饥,记下厚厚的几本社会调查笔记和心得体会。学校师生在传阅毛泽东的游学笔记时,纷纷赞誉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要成一番大事业,必须有一大批志同道合、坚定不移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作战。早在1915年他就以笔名发征友启示,要结交能耐艰苦、愿为国牺牲的青年朋友。他们游登岳麓,泛舟湘江,谈古论今,纵横天下。这些朋友都成为新民学会的核心骨干人物。有着“经论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宏图大略的毛泽东,在组织去法国勤工俭学时,湖南师范的学生大部分都去了,连他的老师年已40岁的徐特立也放弃教席到法国,可他参与组织,却放弃了机会,他要把这宝贵的时间花在研究中国问题上。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他的老师杨昌济要资助他到北大求学,他不愿意改变初衷,婉言谢绝了。当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春风吹遍沉闷的中国大地时,毛泽东在主编的《湘江评论》中高唱,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毅然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走上了时时有杀头坐牢危险的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开始了他有声有色,特立独行的革命生涯。
  
  
  二、身处逆境 力挽狂澜

  巴尔扎克曾说,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辉的高峰。巨人毛泽东是在充满险滩暗礁的惊涛骇浪的搏击中登上峰颠的。中国革命的航船也是在他力挽狂澜中拨正方向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人民群众开始了惊天动地的斗争。他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成立公开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他几次去安源,成立工人夜校,发动安源工人大罢工。他领导农民运动,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发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指出中国革命一定要依靠农民的英明论断,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他代表共产党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纲领,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把革命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海员罢工、铁路工人罢工,煤矿工人罢工,参加工人达30多万。南方各省的农民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农民入农会达千万人,真可谓“万类霜天竟自由”。此时的共产党已发展到5万多人。面对着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陈独秀,这位没有出席“一大”,而被推举为中央局书记,中共最高的领袖,却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指责农民运动过火了,过于“左倾”,“搞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应有资产阶级来领导,“一切权利归国民党”,更荒唐的是主张把枪杆子也让出去。陈独秀的仁慈、忍让,使蒋介石举起血淋淋的屠刀,惨无人道的高喊“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使一百多万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五万多名共产党员,剩下不足8千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就这样残酷的失败了。“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队伍里,有的变节了,有的逃跑了,有的吓呆了。被吓的丧失气节的陈独秀提出三条妥协政策步步退让。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更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在革命生死关头,他号召革命者,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继续战斗。他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提出“枪杆里面出政权”的醒世名言和一系列农民问题,土地革命问题。但在党中央召开的五大紧急会议上,他只是候补代表,只有发言权,没有选举权,他的提案被把持领导权的陈独秀锁进抽屉拒绝拿到会上讨论。在时隔了3个月的“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瞿秋白取代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他由右朝左偏航,冒险地发出一系列组织暴动的指令。毛泽东奉中共中央之命,前往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为了组织秋收暴动,四处奔走,一次他落入敌军之手,差一点被处死,幸亏半路跑掉,否则中共党史要重写了,秋收起义,实践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创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而“秋暴”的受挫,上海、武汉、广州等地暴动相继失败,使毛泽东清醒的意识到,绝不可与强敌硬拼。革命向何处去?队伍何处去?文家市里仁学校里,在首脑人物讨论“向何处去”的会上,毛泽东审时度势,以革命家的胆略,提出向萍乡方向退却,以求避开强敌的锋芒,保存自己的实力。会场象开了锅,头脑发热的人依然嚷嚷:“攻进长沙,否则是违背中央方针”。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关键时刻秋收起义总指挥,威信甚高的卢德铭投了毛泽东的赞成票,使进攻长沙的主张遭到会议的否定。毛泽东带领这支“中国工农革命军”的队伍,朝江西萍乡方向前进。革命的道路充满险滩,当队伍行之不久,途中遭到敌人的包围,激战中,22岁的总指挥卢德铭饮弹而亡,毛泽东幸免于难,且战且走,带领剩余的队伍绕开萍乡南进。把队伍带上井冈山,当闹革命的“山大王”。后来的实践证明当年毛泽东选中井冈山不能不说是天才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他的多谋善断,神机妙算!

  打了败仗的队伍不好带,秋收暴动时的四个团两千多人,一个师的兵力。到了三弯镇只剩下七百多人。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兵,毛泽东说这是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告诉这些昨天还在地里拿锄头的战士:“我们现在的力量不大,像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是革命家气魄,这是伟人天才的预言。

  毛泽东带领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队伍 ,像一把尖刀直插井冈山。面对着两股土匪挡道,毛泽东以他的统战才略,成功地改造了“绿林”袁文才、王佐。使其在井冈山的根基稳固、兵力扩大。毛泽东进兵井冈山,使茫茫雾海中的革命航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他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可远在上海的党中央,由瞿秋白主持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评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并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的这一决定却被一位交通员误传为开除毛泽东的党籍。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开除党籍,成了民主人士,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但值得欣喜的是不久他一直关注的那支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的率领下直上井冈山。朱毛会师井冈山,这是历史性的会面。朱德紧握毛泽东的手:“毛委员你好!”这个称呼使毛泽东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忙说我不是委员,连党员都不是。朱德一愣大声地说:“乱弹琴,我看了文件,只开除你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你还是中央委员吗?”这时毛泽东才知道是误传。朱德和毛泽东会师之后,井冈山猛然红火起来,两支队伍合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这里毛泽东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了中国革命队伍的新起点。

  朱毛会师,江西震动,南京震动。蒋介石调兵进行大规模的“围剿”。第一次围剿,蒋介石出兵十万,毛泽东诱敌深入,一举活捉敌总指挥张辉瓒,灭敌一个半师;第二次,蒋介石出兵二十万,毛泽东突然猛攻,歼敌三万余人。两战两败的蒋介石第三次亲自担任总指挥带兵三十万,向根据地猛扑过来,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打击虚弱”的作战方针,与敌转战两个月,三战三捷,歼敌三万,蒋介石大败而逃。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壮大了革命武装,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毛泽东身处逆境,力挽狂澜,再一次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在战场上打败蒋介石的毛泽东, 在党内斗争中却蒙受深重的一击。开始是坐在上海亭子间,张着大嘴鼓吹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李立三猛然打击毛泽东,挖苦毛泽东游击战争的秘诀是“逃、跑、走”!而后是在王明左倾路线压制下中共中央在宁都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作为“右倾主义危险”受到狠狠的批判并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就这样,井冈山根据地创始人,成功地指挥三次反“围剿”的毛泽东,面对敌人将进行的第四、五次“围剿”,痛苦地回到曾家岩那座黄泥草屋养病。周恩来赶往草屋,看望毛泽东,安慰毛泽东。身背处分的毛泽东却说:“前方何时电召,我便何时来。”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革命责任感!这就是非凡情怀的毛泽东,这就是从逆境造就出来的伟人。

  人在草屋的毛泽东,心却记挂着革命队伍的命运,休病中,他连献三计以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但均被置之不理,结果一败涂地,使朱毛红军打出的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不得不被迫长征。长征刚迈开第一步,左倾路线又使湘江之战,血流成河,8万红军将士损失过半。革命面临着又一次危机,毛泽东又面临一次选择,一次驰骋意志才华的机会。担架上的毛泽东说服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主张部队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发。在屡屡失败面前,左倾机会主义者采纳了毛泽东的妙计,结果连打胜仗。在中国革命曲折的进程中,在毛泽东沉浮的经历中,人们逐渐接受毛泽东,爱戴毛泽东。闪烁着真理光辉的遵义会议,终于结束了左倾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几乎陷于绝境的红军开始神奇般地恢复活力。在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大军堵截,路上艰难险阻的恶战中,骑在马背上的毛泽东,在“喇叭声咽”,“残阳如血”的悲剧气氛中,在布满弹洞和革命者鲜血的雄关旁侧,立下“而今迈步从头越”誓言。以超人的才能、丰富的经验,运筹帷幄,化险为夷,在长征中导演一幕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话剧,写下一篇篇有生以来的杰作: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四度赤水、智调滇军、爬雪山、过草地、粉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三军过后尽开颜”,可此时的毛泽东,想到的却是未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未来。
  
  
  三、叱咤风云 扭转乾坤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后,就领导全国军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吸着烟来回踱步,默默地思索,透过抗日烽火,他以丰富的斗争经验,高瞻远瞩,预测到持久抗战的三个阶段,坚信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他伏案疾书,写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科学著作,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指明斗争的方向,鼓励人民的斗志。他以政治家的远见,指出在目前大变动的前夜,党的任务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这一科学主张不但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也使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所接受。可蒋介石坐镇西安,在民族危亡时刻,迫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他俩多次“哭谏”,希望蒋介石改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蒋介石却一意孤行,置民族利益而不顾,决意继续“剿共”。大敌当前,国难当头,张学良、杨虎城被迫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议论纷纷。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严惩公敌蒋介石。南京何应钦之流要派飞机轰炸西安,妄图夺权。宋家姐妹吵吵嚷嚷如果轰炸西安,要派嫡系部队拼命。日本帝国主义乘机挑拨,玩弄“以华制华”的伎俩。一场混战一触即发。在这紧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要求毛泽东派代表团赴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事宜。毛泽东高瞻远瞩,洞察一切,不为一党私仇所忧,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根本利益出发,全面科学地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决策。终于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内外紧张的局势化险为夷,国共两党在新形势下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毛泽东以其雄才大略,以叱咤风云的气魄,扭转乾坤,拯救了危亡之际的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胜利,和平建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可是蒋介石蓄意挑动内战,但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也为了争取时间调动军队。于是打出“和谈”的幌子,玩弄起假和平的诡计。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独具慧眼的毛泽东早就洞察蒋介石及其主子美帝国主义玩弄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为了争取和平,阻止战争,揭穿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以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毛泽东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当毛泽东出现在重庆机场飞机悬梯上时,全中国震惊,使他们领略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胆量、魄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重庆谈判期间,且不说毛泽东怎样以高超的斗争艺术,指挥若定,以谈对谈,以打对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争取民主和平。就他那首《沁园春·雪》以雄浑雄丽,博大开阔的气势就把山城搅动,他的才思文采使国统区的人们大为赞叹,相形之下,那位身着戎装,神情刻板的“委员长”倒成了热衷于打内战的枭雄。人们也由此作出自己的选择。在举世注目的重庆谈判中,毛泽东以他那古今独有的胸襟和气魄征服了敌人,赢得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撕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敌强我弱,国内外许多朋友对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捏了一把汗,因为蒋介石有美国支持,武装到了牙齿。可是毛泽东的回答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面对着气势汹汹向解放区扑过来的国民党大军,毛泽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以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胆略,以决策大师高度的指挥艺术,连连取胜。胡宗南攻占延安,毛泽东毅然留在陕北,牵制着一心想要捉拿他的几十万敌兵。举国瞩目毛泽东的安全。敌人的飞机经常在毛泽东办公室周围轰炸,炸得门窗直晃荡,毛泽东仍安静地在办公室看文件,警卫员捡回一块炸弹片给他看,说明这里危险赶快撤离,可毛泽东用手掂掂,笑笑说:“这东西真好,可以打两把菜刀。”敌人前哨部队已到延安附近,毛泽东在多次劝说下才带着四个连的兵力离开,而尾追他的敌人达四个半旅。大兵压境,任弼时力劝毛泽东向北行,避开敌人。可毛泽东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他坚持迎敌而进,向西穿插,还在身后留下一块牌子:“毛泽东由此上山”。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洒脱,这就是有着非凡英雄气质,非凡刚强意志、非凡坚定信念的毛泽东。

  中国人民就是靠着这样的气质、意志、信念,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全中国。

  毛泽东就是靠着这样的气质、意志、信念实现了他“天翻地覆慷而慨”的远大抱负!
  
  
  四、高瞻远瞩 更加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捍卫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毛泽东高瞻远瞩,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开展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四清运动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不排除因某些地区领导的错误造成个别人的被冤枉,但那不是运动的主流)。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攻势,苏共修正主义的篡权,党内走资派的形成这一“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又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大智大勇,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号召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下而上造“新秩序”的反,革党内走资派的命,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实践。为此,“他无视个人的荣辱毁誉,甚至不惜在历史的狂涛中埋葬自身”。尽管运动中不乏一些歪嘴和尚念坏了真经,也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兴风作浪,致使殃及了一些无辜的人,但那是局部的、暂时的、个别的、非主流的,大局面还是在掌握之中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是拥护的。

  文化大革命打碎了党内一些大官们打天下、坐天下、掌大权、享荣华富贵的美梦,暂时剥夺了他们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权利。于是他们就怀着百倍的仇恨,用种种卑鄙的伎俩,疯狂地咒骂、诋毁、妖魔化毛泽东。但历史是无情的,又是公正的。30年走资派们的复辟资本主义的冷酷现实,使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清醒的人民肯定会把这些蛀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缔造新中国的毛泽东,正因为晚年而更加辉煌,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世纪伟人。中国人民有这样的领袖是极大的幸运,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伟大的儿子是极大的自豪。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将永远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copyright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