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毛岸英牺牲前后考证
全军首席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姜廷玉
一、毛岸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60年前,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中国各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嘱托,满怀着为正义和和平而战的坚强决心,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决策后,新婚不久的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主动请缨赴朝参战,被彭德怀司令员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但不幸的是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仅奋战了37天,就光荣牺牲了。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地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毛岸英烈士。
资料图片:在苏联红军中的毛岸英
二、毛泽东:决策出兵,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并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组成侵朝“联合国军”的决议。随后,美国任命其驻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美国侵略朝鲜后,东北地区成了中国国防的重点。7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以解放军第十三兵团(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二军以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部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东北边防安全和必要时援助朝鲜的任务。
8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美国出兵朝鲜时指出: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对于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毛泽东给出了一个“底”。这个“底”就是美军是不是越过“三八线”。他说: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9月15日,美国陆军在飞机和舰艇火力支援下,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队的退路,并大举向“三八线”推进。朝鲜战局发生逆转。9月29日,美国当局指令麦克阿瑟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进攻,占领整个朝鲜。10月1日,南朝鲜军沿东海岸地区越过“三八线”北进。同日,美军发出了要求北朝鲜投降的通牒。当天夜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直接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同时,金日成与朴宪永联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中国给予军事援助。信中写道: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
我们一定要决心克服一切的困难,不让敌人把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
我们一定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争取人民的独立解放民主而斗争到底!
我们正在集中全力编训新的师团,集结在南部的十余万部队于作战上有利的地区,动员全体人民,准备长期作战。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就在10月1日这一天,毛泽东还接到了斯大林建议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的电报。斯大林在电报中提出:“根据目前的形势,如果您认为能够为朝鲜人提供援助部队,哪怕五六个师也好,就应立即向三八线推进,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率。”
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立即致电东北军区负责人高岗和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令东北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
10月2日这一天,毛泽东还亲笔起草一份给斯大林的复电,告诉他:“我们决定用志愿军的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电报分析了志愿军参战后可能出现的形势变化和志愿军作战的困难,并请求苏联给予武器装备援助。这份电报虽然没有发出去,但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出兵援助朝鲜的决心已定。派志愿军出国援助朝鲜,与美军作战,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需要进行充分讨论。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问题。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但与会大多数人并不赞成出兵朝鲜。毛泽东原准备派林彪率兵入朝,但林彪托病推辞,便决定派彭德怀挂帅出征。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讨论出兵朝鲜问题。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将彭德怀接回北京参加会议。
会后,毛泽东又通过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转发了致斯大林的另一份电报,重点强调了中国志愿军出动后可能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和中国的困难,以探测苏联对此的态度。毛泽东在电报中还告诉斯大林,中共中央准备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并准备派周恩来和林彪到苏联斯大林的疗养地,与斯大林讨论这件事。
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毛泽东首先让大家谈谈出兵的不利情况。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有种种顾虑,认为新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我军装备落后等等。毛泽东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于10月4日下午到达北京。10月5日上午,毛泽东同彭德怀进行谈话,彭德怀表示赞成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当毛泽东提出要彭德怀挂帅出兵援朝时,彭德怀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听后,略带感慨地对彭德怀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在10月5
日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在听了两种不同意见的发言后,他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会议经过讨论研究,达成一致,作出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决定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挂帅出征。随后,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发布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是在我国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作出的战略抉择。这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他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品格。对于毛泽东的出兵援朝的战略决策,彭德怀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的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作出决策出兵后,毛泽东又邀彭德怀到中南海自己家中,设便宴为彭德怀饯行,详谈出兵的一些具体问题。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作陪,他向彭德怀提出要求上前线抗美援朝,毛泽东表示支持,并为毛岸英向彭德怀说请。
三、毛岸英: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有我一份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和弟弟在上海流浪街头,历尽艰辛和磨难。
1936年夏,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毛岸英和毛岸青之后,安排他们到苏联学习。毛岸英在东方语言学院和优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五年,毕业后获坦克兵中尉军衔。
至今,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还保留着毛岸英当年填写的档案:“父亲,中国革命的领袖;母亲,烈士。”在他个人的简历中,是这样填写的:“母亲生前,与她一起在狱中生活,母亲死后,在上海扫地、端茶”,其实是在上海过着流浪打工的生活。
1941年冬末,根据联共(布)中央的建议,毛岸英的老师劝他加入苏联国籍。毛岸英坚决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如果我加入了苏联国籍就不方便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曾用俄文给斯大林写信,请求上前线杀敌。他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一直攻到柏林。毛岸英回国前,斯大林接见了他,并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
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惦念心爱的儿子。有人从苏联带回儿子的照片,毛泽东欣喜万分,仔细端详着长大了的儿子。毛泽东经常给儿子写信,鼓励儿子好好学习。1941年,毛泽东给儿子的信中写到:“岸英文理通顺,字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毛泽东还亲自挑选21种60本书给儿子捎去,希望儿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来到日夜思念的父亲身边。毛泽东为了让儿子了解农村和农民,认识中国的国情,送毛岸英到陕北当农民,拜农民为师。后又让他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搞土地改革工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陪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作为中央机关的先遣队,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排除地雷、炸药等,以保证重要设施和中央首长进城的安全。
为了让毛岸英能直接参加祖国的建设,毛泽东支持儿子下基层,到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毛岸英在工厂悉心钻研工厂管理和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想在工厂干一番事业。他经常到工人当中,一边帮工人干活,一边讲些革命的道理。他不是帮工浇冷却油,就是帮铸工干活,抬砂箱,装沙子,脏活累活抢着干。工人师傅都很喜欢他,但大家只知道他姓毛,是陕北来的,不知道这位深受工人喜欢的年轻党总支副书记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子。
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为儿子岸英和儿媳刘思齐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举行婚礼。徐特立、谢觉哉、蔡畅、康克清等参加了婚礼。大家向毛泽东表示祝贺,说岸英和思齐是一对好夫妻。席间,毛泽东举杯走到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面前说:“感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婚礼结束后,毛泽东拿出其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黑色夹大衣,送给岸英和思齐,并风趣地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向毛泽东、党中央递交了要求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毛泽东支持儿子参加志愿军,他想,儿子申请上朝鲜参战,是第一个志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很高,还是成全了他为好。一些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毛泽东说,岸英在单位里负担的任务很重,不好离开,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他们深知毛泽东已经为中国革命失去了五位亲人。可毛泽东却回答道:“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0月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为彭德怀饯行,彭德怀看到毛岸英说:“岸英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真快啊!”毛岸英说道:“彭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德怀笑着答到:“好,有勇气。你这位参加过二战,打败过希特勒的坦克中尉,人不大,现代化作战经验还是满丰富的么!”
毛泽东指着毛岸英对彭德怀说:“我这儿子不想在工厂干了,他想跟你去打仗,早就交上了请战书,要我批准,我没有这个权利,你是司令员,你看要不要这个兵?”
彭德怀马上对岸英说:“不行。去朝鲜有危险,美国飞机到处轰炸。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
毛岸英恳求道:“彭叔叔,让我去吧。我在苏联当过兵,参加过对德国鬼子的作战,一直攻到柏林。”
彭德怀看了看毛泽东,毛泽东说:“我替岸英向你求个情,让他到战场上去锻炼自己。我看,你就收留了他吧。岸英会讲俄语、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让他担任翻译工作。”
毛岸英高兴地说:“彭叔叔,我要在您的指挥下,做一个好兵。”
就这样,毛岸英要求上前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天晚上,毛岸英骑自行车到医院,看望因作阑尾手术而住院的爱人刘思齐。出国作战,尤其是跟彭德怀司令员一起行动属于军事秘密,毛岸英感到不好透露,却又感到不能不告诉她。据刘思齐回忆:“他突然来到医院说要出差,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我接不到他的信不要着急,主要是交通不便。”“他还拉着我的手说,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你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好好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出差到什么地方,去多长时间,一直没有告诉我。最后,他偶然地问我,朝鲜半岛你知道不知道?我说,知道,那正在打仗。可能是当时年龄小,根本没有把出差和朝鲜战争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他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多钟了。”
从医院出来后,毛岸英又去看望岳母张文秋,与岳母一直谈到凌晨2点多钟。他告诉岳母出差时间很长,希望岳母能在他不在北京这段时间照顾他的弟弟岸青。临别时,岳母送他一支钢笔和一块手表。
10月8日,毛岸英来不及向家人告别,也没有时间去医院看望妻子,急匆匆地随彭德怀和临时组成的指挥所人员乘飞机赶赴东北。临行前,他把早已写好的给舅舅的信投入邮筒。他信中告诉舅舅他在北京机器厂工作情况和他即将离开北京,写到:“我在北京机器厂工作已近两个月,这个工作很适合我,是一个最好的实习大学,可学到许多东西……我还想加紧学一门技术,不料因有别的工作,暂时把我调走了,又离开北京了,请你们不要挂念。”
毛岸英随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乘飞机前往东北途中,在飞机舱里,彭德怀看着毛岸英,深感毛泽东主席日夜为抗美援朝操劳,现又送儿子上前线,无限敬重的心情油然而生。同时,他也为毛岸英积极要求上前线的决心所感动,他脱口说道:“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四、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
毛岸英随志愿军司令部跨过鸭绿江后,担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翻译。
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和其他同志一样没日没夜的工作,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也没有向任何人透漏过自己的出身。除少数领导外,一般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年轻、能干的俄语翻译。
据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风安回忆:毛岸英平易近人,彭德怀司令员多次提出要毛岸英与他一起吃饭,毛岸英谢绝说,都是一样的饭菜,和办公室的参谋们一起更好些,更随便些。毛岸英除担任俄语翻译工作外,办公室没有再分配他其它任务,但毛岸英积极主动地参与办公室的各项工作,所以,大家对他都很尊重。
1950年11月7日,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朝鲜首相金日成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朝鲜朔州以东、北镇西北的大榆洞,与彭德怀司令员会晤。毛岸英担任翻译工作,这是毛岸英到朝鲜后首次担任翻译。他用流利的俄语向拉佐瓦耶夫翻译了彭德怀介绍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情况和即将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当晚,毛岸英连夜在蜡烛下整理了会谈的翻译记录。
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是当地的一个旧矿,比较引人注目。志愿军司令部附近又集中了四部电台,收发电报比较多。美军通过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测向,发现大榆洞是志愿军的重要指挥机关。所以,美军飞机经常在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上空盘旋侦察,活动频繁,有时还俯冲扫射。志愿军一些领导人担心彭德怀司令员的安全问题,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电报。
11月21日,周恩来得知志愿军司令部不大重视自身安全,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志愿军司令部党委:“为保证志司指挥机关及其领导同志的安全,中央责成志司党委应成立决议,规定志司驻地应经常变动,电台应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须按标准挖好,并布置地下办公室。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应违背。”11月24日,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指出:“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志愿军党委常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志愿军总部的防空和彭德怀司令员的安全问题。会议决定,志愿军司令部机关全体人员于25日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彭德怀司令员的安全由洪学智副司令员负责。
11月25日拂晓前,洪学智副司令员急忙来到彭德怀司令员作战办公室,请其到山沟的防空洞里去办公。彭德怀倔强地说:“我不走。”
洪学智看劝说不行,也不顾彭德怀发脾气,硬拉着彭德怀出门。接着,洪学智喊:杨凤安!把彭总的办公用品(毛笔、墨盒、电报、稿纸)拿来!警卫员!把彭总的铺盖和行军床拿到防空洞去。
彭德怀司令员进入防空洞后,便召集邓华、洪学智两位副司令员研究第二次战役打响的时间和打响后如何纵深穿插及实施迂回包围等问题。过了两个多小时,彭德怀叫军事秘书杨凤安去办公室问问值班参谋了解一下前线的情况。杨凤安刚来到司令部办公室的门前,看到敌人两架b-26轰炸机从办公室旁边上空飞过。杨凤安进屋后马上告诉办公室里的人“要注意防空”,随即向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和参谋徐元亩了解前线的情况。此时,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因为昨晚加班太晚,还未吃早饭,杨凤安看到他俩正在办公室里围着火炉热早饭。
杨凤安了解情况后准备回去向彭德怀司令员报告,一开房门,又见几架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敌机凝固汽油弹已离机舱,有几十枚投在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及其周围,顿时烈火冲天,浓烟滚滚,一片火海。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参谋龚杰回忆说:24日夜我值班到天亮,当夜,毛岸英、高瑞欣二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25日9时以后才回到办公室。当时他俩还未吃早饭,可是饭已经冷了,他们热了饭还未来得及吃,就遇敌空袭不幸牺牲。
杨凤安从司令部办公室急速跑到防空洞,向彭德怀报告说:“办公室的人员,除了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没跑出外,其他同志都已安全脱离,看来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
彭德怀听后顿时站立不稳,脸色苍白,眼含热泪,久久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才喃喃地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着走出山洞,来到出事现场。彭德怀看着烧焦的尸体,心情十分沉重。人们从一只烧焦的表壳上,分辨出了毛岸英的遗体。这只表是他出国前夕岳母送给他的纪念物。在清理毛岸英烈士遗物时,只发现一个很小的帆布包,里面有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把小剪刀,还有《达尔文传》等一批他心爱的书籍。
这天,彭德怀中午饭也没有吃,坐卧不安。他沉痛地说:“这事要报告毛主席他老人家”。他和志愿军党委成员商量后,决定把这次不幸事件报告中央军委。于是,他以志愿军司令部名义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短短的电文,他竟写了一个多钟头。
电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 25日16时
(编者注:“志司”即“志愿军司令部”简称)
当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禁不住眼泪流淌,他深知这对毛泽东主席的心灵打击有多么大,与刘少奇商量,考虑到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仍在指导抗美援朝战争,决定并通知毛泽东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暂不将毛岸英牺牲一事告诉毛泽东。
五、获悉爱子牺牲,毛泽东一声叹息……
1951年1月2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之后,周恩来才将志愿军司令部1950年11月25日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的电报送给毛泽东主席看,并附信说:
主席、江青同志:
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周恩来
当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拿着电报走进毛泽东主席的办公室时,毛泽东正在沙发上看报纸。叶子龙将电报交给毛泽东,然后默默地站在旁边。叶子龙回忆说:毛泽东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这时,我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他的脸色非常难看。
毛泽东将目光缓慢移向茶几上的烟盒,颤抖着从烟盒抽出烟来。屋子里,只听见毛泽东吸烟声。是烟熏了还是过于悲哀,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可还是没有哭出来,他顶住巨大悲痛,发出一声叹息:“唉……”,随后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回忆说,周恩来的信和彭德怀的电报都不长,毛泽东却看了很久,长叹了一声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毛泽东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
六、烈士逝去的日子
资料图片:毛岸英烈士
1951年2月16日,彭德怀急电毛泽东主席,要求利用作战间隙回北京向中央当面汇报朝鲜战局。毛泽东复电同意。
2月20日晚,彭德怀回国。21日下午乘飞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后,立即乘车直奔中南海。毛泽东不在,彭德怀又赶赴到西郊玉泉山毛泽东住处要进行汇报。但此时毛泽东当时正午睡,他不顾警卫人员劝阻,推门而进。毛泽东得知彭德怀前来汇报,立即起床。毛泽东一面穿衣,一面打趣地说:“只有你老彭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闯进来提意见。”
毛泽东得知彭德怀还没吃午饭,说:“你必须先吃饭,你若不吃饭,我就不听汇报。”彭德怀只好到食堂匆匆吃了几口,回来即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朝鲜战局,说明从敌我现实情况分析,朝鲜战争不能速胜。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说:我军现在是出国作战,与在国内作战突出的不同之处:一是兵员补充不能取之于敌,现在志愿军伤亡很大,得不到及时补充;二是敌机轰炸,道路、车辆毁坏严重,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三是严冬季节,战士衣服单薄破烂,大量生病和冻伤;四是几十万志愿军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指战员靠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严重影响作战行动。我们现在是一无空军掩护,二无足够的高射火炮,运输车辆大部分被中途炸毁。我们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的交通运输,是无法坚持长期作战的。毛泽东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困难处境很关心,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彭德怀感到,毛泽东主席给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个机动而明确的方针。
彭德怀还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以内疚的心情检讨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泽东听罢,一时沉默不语。他伸手去拿烟,两次都没有将烟从烟盒里抽出来,最后还是警卫战士帮他取出香烟。他大口地抽着,两眼凝望窗外已经萧条的柳枝,轻轻地沉吟起庾信《枯枝赋》中的一首诗: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然后,毛泽东抬起头来,沉痛而缓慢地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责任。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那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彭德怀静静地听着,他深知,毛岸英的牺牲,对毛泽东主席的打击有多大,他忍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
毛泽东还叮嘱彭德怀:“现在美国已使用在朝鲜战场上的各型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2月2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彭德怀共同召集中央军委各总部负责人会议,讨论各大军区部队轮番入朝参战和如何保障志愿军的物质供应问题。3月1日,彭德怀离京返回朝鲜战场。
毛岸英“出差”后,妻子刘思齐一直思念着丈夫。1950年11月,她收到丈夫的一封信,信中嘱咐她好好学习,还说结婚很少在一起,表示内疚。后来,刘思齐再也没有收到丈夫的信。
刘思齐回忆说:“后来很长时间收不到岸英的来信了,我想到他说过收不到信不要着急,所以心里一直很踏实。”“大概1952年的时候,有一天,侯波突然给了我一张毛岸英戴着朝鲜人民军军帽的照片,我一下子呆住了,就像雷打的一样。毫无疑问,岸英到前方去了,我马上意识到这么长时间没有来信,一定有什么事。从那时起,我心里直打鼓。看到主席,我又不好问,他也对我从来不谈这些事。”
毛泽东强忍着悲痛,把心血倾注到党和国家大事上。儿媳刘思齐每次来看望他,虽然自己心里非常难受,但他还得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后来,他逐步给儿媳进行“垫底”教育,说干革命就会有牺牲,并一一给她数着家里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楚雄……
刘思齐心里有着一种不好的预感,感到父亲有什么事瞒着他。刘思齐回忆说:“我记得夏天的一天,在主席的办公室里,我问他:爸爸,岸英好长时间没有来信,出差后就来过一封信,是怎么回事?主席说:他已经不在了,牺牲了……”“似晴天霹雳,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刘思齐痛不欲生,放声痛哭。毛泽东不然地坐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心潮翻滚。
哭声惊动了周恩来,他急急忙忙赶过来。周恩来无意中碰到毛泽东的手,心中一惊,急忙说:“思齐,好孩子,你别哭了,你爸爸的手都冰凉了,他也悲痛难过啊!”
刘思齐慌忙止住哭泣,满脸泪痕地望着毛泽东,歉意地说道:“爸爸,我再也不哭了!”毛泽东痛苦地拍着刘思齐的手说:“好女儿,从今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
关于毛岸英的遗体的安葬问题,1954年12月24日,解放军总干部部拟一电稿,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北京安葬。彭德怀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建议。为此,彭德怀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明确表示:
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亦无异议。
12月25日,周恩来在彭德怀的信上批道:“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
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并指出: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
中共中央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毛岸英的遗体移葬于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为毛岸英立了大理石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墓碑的背面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刻下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
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毛泽东和他的爱子毛岸英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祖国和人民展现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在回忆中说,他曾当面向毛泽东主席问过: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朝鲜前线?毛泽东回答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是主张派兵出国的,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姜廷玉:全军首席军史专家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