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四十八〕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48 五代十国的分裂
五代的历史,使中国的分裂走向了终点
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唐末至北宋初年群雄割据的一种局面。
唐朝政府在黄巢农民大起义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名存实亡。农民军虽然失败了,唐朝统治也随之
垮台了。
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是指中国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封建王朝
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
年)。据记载,这五十三年中,更换十四个皇帝。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指当时割地分据的十个独立政权:
吴(902—937年)、南唐(937—975年)、吴越(902—978年)、楚(927—951年)、闽(909—945年)、南
平(924—963年)、前蜀(907—925年)、后蜀(934—965年)、南汉(917—971年)、北汉(951—979年)。前
九个政权建立在长江以南;后一个政权建立在山西境内。
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时才为北
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此外,还有先已存在于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新兴于北方的契丹(辽),西南边境的南诏(后称大理)、
吐蕃、高昌等等,也同时并立,互相攻伐。
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是唐朝后期方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最早夺取唐朝皇位的朱
温,就是唐朝方镇的藩帅。
朱温,又名朱全忠,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叛变投降,被唐朝封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由于他
镇压农民军十分卖力,又晋封宣武节度使,成为关东最强的方镇。907年,朱温在开封定都,当了后梁皇
帝,改名朱晃,这就是后梁太祖。后来,他被其子朱友球所杀。
朱友球杀死朱晃后,自己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朱友贞就是后梁末帝。他在位期间,跟唐朝河东节
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为争夺地盘,进行了激烈的战斗。923年,李存勖灭掉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
都城设在洛阳。
后唐李存勖是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的。他上台后,大兴土木,拼命地搜刮老百姓,很快把社会搞得
一团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替他打仗的士兵也吃不上穿不上。饥饿威胁着人们,出现卖子女、卖老婆
的悲惨景象。
这时候,魏州发生了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带兵去镇压。
没想到,李嗣源反与魏州士兵联合,推翻了李存勖,自己进洛阳当了皇帝。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
子”,历史上称他为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叫石敬瑭,是一个野心家。他趁着后唐混乱的时候,于936年请契丹统治者帮助,
从太原起兵进攻洛阳,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946年,契丹进入开封,烧杀掠抢,被中原人民起来赶跑。后晋随之灭亡。
这时,太原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带兵进入开封,成为中原的统治者。
后汉朝廷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十分激烈。950年,邺都留守郭威带兵攻入开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
政权。
从后梁到后周,几十年的军阀混战,给广大农民带来极大灾难。他们强迫农民当兵,为其争权夺利
卖命。农民不愿当兵,纷纷从军队逃出来,军阀便在士兵脸上刺字,如逃走的抓回来处死。农民无法生
活,四处逃难,使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的摧残。
此间,南方十国也处于分立割据之中。唐末,王建据有四川,后又取东川, 907年称帝,国号蜀,
史称前蜀,建都成都。925年庄宗派兵攻灭前蜀,934年孟知祥称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国,史称后蜀,
仍都于成都,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杨行密占据淮南二十八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927年其子杨溥称帝,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
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为李升,改国号唐,史称南唐。
951年南唐出兵灭楚。975年南唐被宋兵所亡。
钱镠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后吞并浙东,占有两浙十余州之地。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978年吴
越亡。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马殷在唐末占有潭(今湖南长沙)、衡(今湖南衡阳)诸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楚王,951年
为南唐所灭。
唐朝末年,刘隐据有西至邕州(今广西南宁)、东至潮州(今属广东)岭南广大地区, 917年其弟刘岩
称帝,国号越,不久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被宋所灭。
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驻守江陵。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963年为宋所灭。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汉。951年,刘崇在山西太原称帝,史称北汉。979年被宋所灭。
五代十国的分裂导致战争频繁,人民的兵役负担加重。社会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赋役剥削苛重,
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直到后周时,政治才有所改革,生产也有所恢复。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后周的赵匡胤(即宋
太祖)统一全国、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