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一百〕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100 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运动。
1917年11月7日, 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用暴力推翻了资
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
民看到了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激发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
争的热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处理战后世界问题,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
中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出三项要求:1、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2、取消日本同袁世凯
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 3、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中
国人民对和会曾抱有希望和幻想,以为“公理”可以战胜“强权”,中国的要求可能会得到满足。但巴
黎和会在英、法、美等国操纵下,对前两项要求根本不予讨论,说什么不在和会讨论范围之内,关于第
三项要求,日本态度蛮横,以北京政府在 1917年9月曾以换文形式表示“欣然同意”为理由拒绝归还。
和会竟然同意日本的要求,把转让山东权利给日本写入对德和约中。而且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准备在“和
约”上签字。幻想破灭了,“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于是,长久以来蕴
藏在人民心里的怒火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5月4日下午,北京的十三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
阀政府的卖国。他们发表宣言,散发传单,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收回青岛”、“拒绝
和约签字”等口号,反对巴黎和约,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并举行了游行。游行队
伍先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抗议,但刚走到西口就被军警阻止不许通过。愤怒的学生于是决定找卖国贼曹
汝霖算帐。他们经富贵街、东户部街、东三座门大街跨过御河桥,顺东长安街穿过东单牌楼,经米市大
街、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来到赵家楼曹汝霖住宅。曹宅大门紧闭,几名学生从临街的窗洞跳进去
打开大门,学生一拥而入。曹汝霖躲藏起来,愤怒的学生放火烧了赵家楼,痛打了从曹家跑出来的章宗
祥。学生们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军阀政府的镇压,当场逮捕学生三十多人。第二天,北京全市学生总罢
课,表示强烈抗议,并通电全国。第三天,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成立学生联合会,呼吁全国人民起来斗争。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反动政府的压力下宣布辞职。李大钊等代表教职员,积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要
求挽留蔡校长,向反动政府当局进行了斗争。7日,天津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同日,济南中等以上学校学
生也举行了游行示威。26日,上海学生举行罢课。与此同时,武汉、长沙、广州等城市的学生也都纷纷
起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分别在北京、长沙、天
津指导了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京学生点燃起的爱国火焰,迅速地燃遍了全国各大、中城市。
6月3日以后,爱国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无产阶级参加了斗争。上海工人首先起来罢工,
接着商人罢市。唐山、长辛店、九江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从此,爱国运动突破知识分子的
范围,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爱国运动的中
心也由北京转移上海,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声势浩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在广大群众,特别是无产
阶级的强大压力下,6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终于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三个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国内舆论压力和旅法华工、学生的包围下,
没有出席会议,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政治斗争目标基本上实现了。
五四运动是一个广大群众参加的爱国政治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无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
资产阶级逐步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革命阵营。十月革命后涌现出的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
分子,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鼓动者和组织者。数十万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充当了爱国运动
的先锋。觉悟了的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无比强大的威
力,成为争取这次斗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切表明,五四运动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
础,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五四
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