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逸凡 2018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整理编辑
新春佳节,北国南疆、城市乡村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家家户户在贴春联时,都喜欢在屋门上、门楣上、庭院墙壁上,乃至水缸、粮囤、衣柜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示“迎春接福”之意。有趣的是,人们在贴“福”字时,还特意把“福”字倒过来贴,以取谐音“福到了”。
据传,贴“福”字始于明朝,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颁布圣旨,春节无论“公卿庶家,须贴春联一副”。他外出微服私访时,还逐户欣赏春联。这一天,他看见有人围观一幅光脚女人抱个大西瓜的画,误以为有人故意取笑大脚马皇后,随即派人暗地调查此画为何人所画、何人围观取笑。对于没有参与此事的人家,一律在其家门贴一个“福”字,没有贴“福”字的人家,则派军士抓人。这件事在民间传开,家家户户为了避祸,都在自家门口贴上“福”字。后几经演变转化,贴“福”字成了新春祝福的美好愿望。
古人于福,原本重在祈求的过程。“福”字的“ネ”,就是表现祈祷之意。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斋戒,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祭天拜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则在社庙或者自家的灶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至于百姓祈求的结果,仅“一口田”而已。“家”有“一口田”,便是“福”与“富”。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里,耕者有其田,种田能糊口,自然是天赐之福了。前段时间,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天下粮田》,正是古代农民期盼靠田得福的一个缩影。
对福的理解和追求,因境而迁,因人而异。没有获得温饱的人们,把吃饱穿暖视为福;丰衣足食的人家,以儿孙满堂为福;而达官贵人呢?则认为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为福。近日读史,还领略到另一种“福”的境界。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这种对福的理解和追求,超出了简单的物质享受和个人得失,而上升为人的精神层面,可视为古人对“福”理解和追求的一种高远境界。
时至今日,人们新春祈福的内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以往,是为吃饱穿暖,过上小康生活。而如今我们昂首进入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也应当有更高的境界。
人要幸福,离不开物质条件、精神追求和情感富足。人们在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后,更应注重后两者。因之,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感觉,抑或是一种感动。幸福,词典里有定义,但每个人由于心态、职业的不同,答案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医生的幸福是天下无疾(当然这是医德高尚者的愿望),农民的幸福是五谷丰登……只有这种将物质条件与精神追求、情感富足融为一体而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才是真正的“幸福方程式”。
追求幸福的路径也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路径还是靠奋斗。有人试图靠求神拜佛祈来幸福,有人臆想一夜暴富甚至企图通过坑蒙拐骗得到幸福。这些显然都不是正理正道,其结果难免事与愿违。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不是坐等来的,不是拜佛拜出来的,更不是撞大运“撞”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串汗水,才能敲开幸福的大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新年贺词,激荡光荣与梦想,充满信心与斗志,见证情怀与担当。目前看,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这些当成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头,苦着人民的苦,乐着人民的乐,不遗余力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苦乐观、幸福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