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札记〔文/郭牧华〕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西藏行·札记〔文/郭牧华〕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文学频道 >> 西藏行·札记


   

西藏行·札记


  

文/郭牧华 2017年08月28日 来源:约稿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整理编辑
 

  【编者按】此篇札记朴白直叙,带我们走进神秘的西藏,一同感受高原文明,一同领略险境风光,有我们所知道的,亦有所未闻。虽是借文随游,却另有别趣,可谓作者与读者皆不虚此行。……


  人越来越老了,有些事便力不从心,不再象年轻时那样血气方刚,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可以做、有能力做。于是有些相信缘份、缘故,凡事皆有缘。本来,今年没有打算去西藏,心理准备是明年去,与几个同事朋友一块儿互相有个照应。但六月底,本家的一个大哥打来电话,说是心情不好,想让我陪他出去走走。我问了问原因,竟然是生活出了些变故;我不好拒绝,就答应下来。问他想去哪里?他说想去西藏。我心里想,也罢了,就陪你走一趟吧。于是便找旅游公司,正好他们小区有一个旅游公司的人,便联系定下去西藏的事。

  该团主要是从山东出发,经青海一天,然后再入藏。我们七月十七号晚从家里出发,打车去了兖州,坐晚上青岛至西宁的火车,去了西宁。

  青海湖

  第二天,青海当地的导游陪我们去青海湖。

  青海湖,在二○一二年我便去过,这一次去了之后,感到大失所望。当年我们从西宁出发,到了日月山,便见无边无际的高原草地,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在地上,没有一丝的黄土地,更不见一丝的山岗,上面随意走动着许多黑色的牦牛与白色的羊。与蓝天白云互相映照,那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有化境之感。而这种美景从日月山一直到青海湖,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离湖近的地方,有了一些建筑物罢了。

  如今,从日月山开始,便不见了那种绿色的地毯,而是一块破了许多洞的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草原上的癌症草──发吉草。这种草,是任何牲畜都不吃的草,而草原上一旦长了这种草,便再也不会长别的草。我问导游,为什么好好的草原会长这种草,而那些好的草原为什么没有长呢?导游告诉我,草地上长这种草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度放牧,破坏了原有的草皮,露出了土,便会长出这种草。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草原上有了鼠灾,老鼠破坏了草皮,便会长出这种草。

  我说:“这里是因为过度放牧,还是因为鼠灾呢?”导游说:“两种情况都有。而鼠灾也是因为草原的鹰少了,没有天敌,而致鼠患严重。而鹰的减少也是因为人的原因。”人的贪婪破坏了草原,也破坏了那些无限的美景。

  越靠近青海湖,原来的绿地毯全变成一些人为的建筑,更有一些帐篷作为一些自驾游的廉价住所。看着这些,真真切切地感到所谓的开发,便是破坏。但,当地人也需要改善生活呀,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呀,这真正是一个大矛盾。能不能做到既开发而又不破坏呢?我想,这是需要大智慧的,也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水平。

  看着这些,我感到这次的青海湖之游真的很堵,心里很堵,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感,正象高原缺氧。

  唯一让我感到振奋的,便是在青海湖中看到的“中国鱼雷试验基地”几个字。在湖边,立着一个牌子,当年国家一共在这里试验四千多次,成功地制造出鱼雷。直到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独立制造鱼雷。想一想,在那个时代,谁能想到,在远离海洋几千公里的高原之上,竟然是鱼雷的试验基地?这真是中国人的大智慧,更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与智慧叹服。

  青藏铁路

  十九日晚十一时,在西宁上了去拉萨的高原列车。

  一上车,便发现列车与其他车辆的不同之处,那便是在车厢的过道与每个卧铺的床头,都有一个供氧口;一上车,便能感到每个供氧口的出气声。在每辆车厢的头上,都有一个制氧机,那机器上的各种指示灯不停地闪烁,显示着一种生命的迹象。

  上车没有多大一会,我便感到身体十分舒服,在青海湖游玩引起的轻微的高原反应头疼消失了,感到从来没有的舒适。于是便在这种轻松中睡去。等到醒来,列车已到格尔木。

  从格尔木向南,没有多长时间,便过唐古拉山口,五千零六十七米。然后再往南便是可可西里了。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藏羚羊、野驴、土拨鼠等高原动物。

  这条铁路,从过了唐古拉山口,便一直是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原的景像,起伏的山坡,有的是绿色,有的是土黄色,而那些绿色便是高原草地。更有的一些是裸露的碎石。可以看出,这里前几天刚刚下了一场雨,看样子这雨还不小,到处都是积水,都是水流的痕迹。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里并不缺水,随机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降水记录,这一带的平均年降水量470毫米,能赶上这几年山东的降水量了。既然不象内蒙古沙漠那样缺水,为什么这里没有长出树木与草原呢?原来是这里高寒,不允许有什么植物生长,这里的平均温度为零下四点四度。于是,夏天那几天也就是能长出一点点的小草,别的就别想再长了。

  与青藏铁路如影相随的便是青藏公路,它一会在铁路的左侧,一会在铁路的右侧,总之是不离不弃,互相缠绕。可以清楚地看到公路上的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回回地奔忙。这条路,按照官方说法,当年修筑时,合1.5公里便有一个战士倒下。想一想,有数以千记的战士为了祖国的这条公路献出了生命。新中国初期,为打通内地与西藏高原的这条动脉支线,人民解放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站在车厢内,吸着火车内的制造的氧气,自然不会感到外面的空气稀薄,更不会感到外面环境的艰难。虽然如此荒凉,如此的凶险,但仍然有许多生命在那里绽放。只有在这里,你才能体会什么叫自然,什么叫生命;与那些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与不堪。

  高原反应

  虽然,车内有氧气供应,但我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那便是高原反应。

  自从过了唐古拉山口,列车便一直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行驶。也就是说,从格尔木开始,车便一直往上走,到达唐古拉山口算是顶点,然后慢慢下降,但也没有降多少,也就是几百米左右。而在这样的高原上行车将近一天的时间。如果没有高原反应,那倒是不正常了,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

  头疼,全身无力,恶心。感到胃收缩成一团,不再动弹,时不时抽搐一下,于是便有想吐的感觉,这种滋味是十分难受的。

  同旅行团的几个团友明显不行了,呕吐,气短,脸色腊黄。同行者叫来列车员,列车员把氧气管给他们,让他们吸上氧,坐着别动,能喝水便多喝一点水。其中有一家人三口,全是这样,他们表示:到了拉萨便回去,再也不跟团旅游。

  我虽然头疼,但还没有到他们那个程度。但我还是想起来在格尔木时,一个美女列车员过来,对车厢里的人说着一些注意事项。最后,她强调说:对于那些一直在睡觉,不去厕所,不去吃饭的人,你们一定要叫他一声,或者推一推他。我当时感到列车员的满满的恶意,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我对她说:然后呢?列车员看了我一眼说:你想想,如果那样,还有然后吗?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列车上真的有因高原反应而死去的人。所以列车员才会有那样的说法。

  一直到拉萨下了车,我感到胃部越来越紧,有想吐的感觉。到了宾馆,进了房间,我再也忍不住,马上跑到洗手间吐了起来。那个紧抽的胃终于发作,一阵之后,感到松快了一些。躺到床上,虽然还头疼,但不再那样难受。也没有去吃饭,只是在床上喝了一罐八宝粥,便睡下。

  早上四点多便醒了,感到不再头疼,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早上要出去走走。本家的大哥也起来了,问我感觉如何,我说还可以。于是我们两人便想出去走走。

  拉萨

  凌晨的拉萨,十分静谧,街上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辆车。我们沿着藏热路大街向南随意走着,由于脚步快了一下,便马上感到不适,一是心跳加快,出现心慌症状,胸口仿佛有一块重砖压在那儿,十分不得劲。我们马上放慢了脚步,以极其低的步率慢走,心里才感不慌。

  五点多,在内地早已是天大亮了,由于时差的原因,这里还没有一丝天亮的意思。我们走了许久,也没有见到一家开门营业的小商店。当走到一个十字路,不知从哪个娱乐场所出来了几个青年人,一个个东倒西歪,站立不稳,一看便知喝多了。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个样的场面在内地是十分令人畏惧了。但这里的几个青年似乎十分老实,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在街中间站了一会,似乎在说着什么,接着便都打车相继离开。

  大街上,又恢复了平静。只有我们两个老头在踽踽独行。

  后来,听导游说,拉萨的治安特别好,主要是除了警察之外,还有军人参与治安的管理。是的,在拉萨街头,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荷枪实弹的军人巡逻。

  米拉山口

  按照行程,到拉萨的第二天便去林芝,我们也换了一个西藏当地的导游。这个导游是一个藏族小伙子,十分精干的样子,毕业于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导游系。

  这个小伙子非常负责,当听说我们团有一家人受不了高原反应想回家时,他极力劝说:来这儿一趟不容易,为什么要回去呢?给你们说,我们今天的行程是一直往下走,到林芝只有海拔两千多米,我保证你们的高原反应都会消失。所以你们不要回去。如果你们来一趟西藏,没有高原反应,那还有什么意思?与到别处旅游便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正是来西藏的特别之处。说到这里,大伙笑了,那一家人也不想再回去。

  就这样,我们一行二十七人,便同乘一辆大巴,从拉萨出发,开始了我们的西藏之游。

  车子沿拉萨河一路东行。从林芝到拉萨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有的地方已经通车,有的地方还没有通,车子只好沿318国道东行。这条318国道,便是中国大名鼎鼎的最美的一条公路。一路上,除了看到一些内地的车不断地从四川方向驶来,还有一些骑自行车与摩托车的人,虽然不知他们到底以哪里为起点,但我知道基本都是以拉萨为终点。不得不佩服这些骑行者,没有超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完这样的旅行的。

  车子一出拉萨,藏族导游小伙子开始了他的工作,他先介绍了为我们开车的司机,说是一个退伍兵,有十几年的驾驶经验,让我们放心。接着他便介绍自己。

  我叫阳泽扎西。大家如果感到不方便,可以直接叫我扎西。前几天我接待的一个上海的旅游团,几个老人记不住,都叫我拉西。记住,不是拉稀,是扎西。

  也许有人问了,我姓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们,我没有姓,我出生在藏北阳泽,于是我便叫阳泽扎西。为什么没有姓,因为扎西出生在农奴之家,是不配有姓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毛泽东主席,把我们这些农奴解放,给了我们自由,给了我们尊严。没有毛泽东,便没有我们西藏农奴的翻身解放,也不可能有扎西今天给你们当导游。

  从这个小子的言语中,我能感到他对毛泽东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比真诚的,没有任何的做作与虚伪,更没有任何的掩饰与娇情。

  一路上,小伙子用十分真诚而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讲着藏族的一些特点,比如藏族的天葬,比如多妻多夫制,比如藏旅人的财富等等。关于这些,让我放在后面再说。

  扎西反复强调,我这样不遗余力地给你们讲这些,目的就是不让你们睡觉。记住,现在车子正往米拉山口行驶,那里海拔五千多米,你们如果睡觉了,醒来便会头疼,便会呕吐。不过大家不要怕,一过山口,便是一路往下,高原反应便会慢慢消失。

  车子很快到了米拉山口,这里只是一个山口,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所以这里并没有宽阔的停车场地,更没有什么服务设施。但几乎所有从这里经过的车辆都要停下来,在路边的那个刻有“米拉山口,海拔五千零一十七米”的石块前留个影,以显示自己曾经到过如此的高原。特别是从318国道上来,这是从四川到拉萨的最后一个山口,到了这里便意味着很快就要到拉萨了。所有车辆都停下来,所有人都在那块刻石前留影,所以这个小小的山口便变得十分拥挤起来。

  我也十分高兴,走出车子,感到这里的空气十分新鲜,特别凉爽,令人舒适。面对如此的高度,我有点害怕,生怕再有高原反应,于是小心翼翼,不敢大步走动;好在并没有反应,这倒让我十分意外。

  导游扎西告诉我们,这个山便是分水岭,向西流的那条河叫拉萨河,一直到拉萨之后汇入雅鲁藏布江。从这里向东流的叫尼洋河,一直向东流,于林芝南行也汇入雅鲁藏布江。

  车子停了二十分钟,我们便上车出发。扎西说:不能在这里多停,否则一些人会受不了。

  果然如扎西所说,车子真的是一路下行。

  一路都是沿318国道行走,但不时可以看出林拉高速公路和林拉铁路正在修建。相信用不了多久,这条高速公路便开通了,318国道的压力会减轻许多,而从林芝到拉萨的时间也会缩短很多。林拉铁路将与拉日铁路相接,在西藏形成一条东西大通道。

  从米拉山口下来,一路经过了唐蕃古道与卡定沟景区,还有一个措木及日高原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蕃古道,就在米拉山口下方不远处,景色一般,但却很有意味。那条古道就在一山崖的绝壁上,在石壁上打出洞眼,然后打入横木,上面再铺上木板,人就走在那木板上。据说,当年文成公主便是走这个古道入藏的。就在这条古道的下面,便是我们行走的这条318国道,而夹在古道与国道中间的,便是正在修建的林拉高速公路。三条路,三种通行的方式,相映生辉,令人感叹。

  卡定沟景区便是在深山森林中的一个自然瀑布,并不是十分出色。

  措木及日湖处在海拔四千多米,在一片原始森林的包围之下,十分静谧。这里是一片国家自然保护区,基本上没有开发,湖还是原始的模样。森林是由各种松木、冷杉、云杉与许多灌木丛组成,大多数并不认识。只是有一种寄生的草本植物令人印象深刻,当地导游说叫松萝,是一浅绿色丝状物,一片片搭在松树上,时间一久,那些松树便枯死了,因为营养全让松萝吸收。于是在山坡上,能看到一些枯死的松树,大多是因为这种植物所致。

  由于海拔高,在湖边呆了一会,便感到不适,好在这里的植被丰厚,氧气充足,并没有出现头疼头昏的感觉,只是有些胸闷。

  林芝

  林芝是原来的“八一镇”,当年解放军入藏的第一个落脚点。这里一直是解放军的驻地,所以当地人一直叫“八一镇”。后来便是林芝县,现在便是林芝市了,下辖几个县。

  在林芝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去参观西藏第一村,也就是藏族第一村。这个村子,西藏的第一个电话村,也就是每家都有电话,当年江泽民去西藏曾访问过这个村子。所以这个村子现在建成了藏族的一个样板村,每天要接待很多的旅游团。这个村子到现在还算是集体公有制,村里对每个到这里参观的旅游团进行严格的分配制度,以保证每户藏民都能接待到旅游团。而旅游团成员在这里所购买的这个村子里集体生产的工艺品,都有提成给这户接待的藏民。

  接待我们的是一个二十八岁的藏族女青年,我记不得她的名字了。她把我们接到她的家中,首先给我们讲了她的家庭。她阿爸娶两个妻子,这两个妻子是姐妹两个,到现在都还健在。而这位女青年嫁了两个丈夫,而这两个丈夫也是弟兄两个,一家六口人生活在一起。房子是非常美丽的两层楼房:一楼,是一个佛堂,供着佛教的一些神灵;还有一间是客厅,一家人吃饭都在这里,我们也是这里受到接待。

  她好象知道我们这些游客最想知道什么,于是便给我们先讲了她的家庭。她说,她娶两个男人回家,并不是汉族那种意义上的入赘,在藏族这里没有这个概念,只是谁家的条件好,便到谁家生活。但另一方,是有一些陪嫁的。由于她家的生活好一些,于是便是两个男人到她家来。她娶两个男人回家,对方带来六头牛的陪嫁。接着她便讲了一些我们的疑问,那就是怎么同时对待两个男人。她说,这样的家庭,作为女人很重要,一定要有公平,不能有任何的偏心。比如到商店买东西,两个人的衣服,用品一定都是一样的,不能有好有坏,有贵有贱。即便是晚上睡觉,也一定要公平,一人一晚,不能有任何的偏爱。如果生了孩子,她说她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但一定要叫大的爸爸,而叫小的那个为叔叔。在以前,她们这样的结婚是不需要什么法定手续的;现在不行,有国家的婚姻法,必须去登记,但结婚证上只有老大一个人的名字,那一个没有。

  接着,她便讲了一些关于藏族人的价值观,说实在,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些汉族人所短缺的。比如人要知足,人要有善意,不能贪婪,要孝敬老人等等。总之一句话,可以看出佛教的一些东西已经深入这个民族的骨髓。她们把这些佛教的教义,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而不需要任何的外力。这种佛祖永远注视着你的说法,让她们心中存着敬畏,永远不做坏事。

  再下来,她便给我们介绍藏族的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银碗,每人一个,从不乱用。孩子出生,老人便会给他买一个或打造一个碗,这个碗便会跟随他一生。再下,她便讲了一些这些用藏银打造的碗的神奇,建议我们一会去她们的村的合作社买一个或几个回去。而这里的藏银的价格要比其他地方贵很多,二十一元八角一克,每个碗都要几千块钱。

  接下来,她便带我们去了村里的那个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的商店,建议我们去买那些银制品。说实在,一个个制作得真的十分精美,但价钱太贵,我什么也没有买。我们团,只有一个青岛的老头,花了两万多元买了一个大碗,还有几个青年人买了一些银饰品。

  另外,这个村子里有许多一千多年的核桃树,一个个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这个真是让我惊奇,有这么大的树,在内地是无法想像的。其中一棵,几个人也搂不过来,被村里人称为核桃王。

  雅鲁藏布江

  从林芝出发,沿着尼洋河一路顺流面而下,是尼洋河风光带,山光水色,蓝天白云,景色十分优美,心情自然也特别舒畅。越是接近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尼洋河的水面越来越宽,景色也越来越美。到了苯日神山旅游区,便是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种版本的泾渭分明,那就是尼洋河从林芝区流来,因为上游全是森林覆盖,尼洋河的水十分清澈,是真正的绿水青山,而雅鲁藏布江从拉萨流来,因为上游全是高原,无森林覆盖,水流十分混浊,与黄河差别不大。两水合流,形成了一黄一绿的自然景观,是真正的泾渭分明,也构成了十分独特的水流景观。只是这种景观没有多远,便全部成了黄水,尼洋河的水流全部融进雅鲁藏布江,向远方流去。

  我们登上游船,近距离观看了这里的两水交汇,更是登上了雅鲁藏布江的河滩,在高原上体验那种开阔与辽远。看着远处的青山绿水,白云缭绕在半山腰间,一些藏族的民居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脚下,那红色的、蓝色的屋顶与青山白云相映成辉,十分美丽。

  让我感到惊奇的便是尼洋河中的那些唐柳,导游说,这些柳树全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原来西藏是没有这种柳树的。这些柳树的奇特在于树干不高,却十分粗壮,不象其他树那样的树冠,而是于主树干半截处长出许多垂直的枝条,特别象陕北沙漠地带的断头柳,只是比那儿的断头柳要粗大的多,茂盛的多,苍郁的多。还有便是长在水里,令人感到奇怪,不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在内地的柳树也没有长在水里的,只是长在水边。这也算是尼洋河的一个奇观吧。

  从这里沿着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便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也是我最期待的地方,想一想那种从世界屋脊流下的江水,该有何等的气势呀,该是何等的壮观呀!然而导游的一席话,给我泼了一头冷水。札西说:我们下边看到的这段峡谷,并不是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那个大峡谷,那个大峡谷要从有公路的地方步行十一天才能到达,是无法开发景点的,也是我们无法看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雅鲁藏布江的在林芝下游的一段,所以大家不要失望。

  说真的,我是有点失望。

  接下来便是雅鲁藏布江峡谷景区。我们从旅游大巴上下来,然后登上景区的统一车辆,然后沿着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车子行驶在极窄的沿江公路上,那种惊险实在让人心惊肉跳:一面是悬崖,一面是绝壁,江水在车下奔腾而下。而在江水转弯处的一些小平原山谷,是藏民种植的油菜与小麦;油菜花正黄,小麦也正是成熟季节,在一片绿地中镶嵌着一块块的金黄,犹如油画,令人赞叹。

  车子停下,是第一个景点,那便是一株有两千多岁的桑树。那树的直径大约得有十几米,形成一大片树冠,令人感到震惊,你真的不敢相信一棵树竟能长成这个样子。再往前便是一株桃树,这树也如那桑树一样,只是小了一些,但上面的小桃累累满枝,令人叹服。

  接下来便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这里,雅鲁藏布江从苯日神山那段宽阔江面变得十分狭窄,江水也变得十分暴燥,遇上江中的石块,激起很高的巨浪,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这里建了一些观景的平台,离江水很近,让人感到江水的清凉与冰冷。虽然,这里的江水不如黄河壶口那儿壮观,但也足够惊心动魄了。大自然,总是给人一种惊奇;在这种气势之下,人类那种征服自然的口号,便显得很苍白了。

  接下来,便是去观看南伽巴瓦峰,这个地方,便是普通人离南伽巴瓦峰最近的地方。

  南伽巴瓦峰,是西藏第七高峰,但却是没有人能够登上的高峰。导游札西说,虽然南伽巴瓦峰的海拔不如珠穆朗玛峰高,但其峰的净高要比珠穆朗玛峰高的得多。珠峰海拔八千多米,然而登山大本营却在海拔五千多米处,登山净高只有三千多米。而南伽巴瓦峰虽然海拔只有七千多米,但却要从海拔一千多米处登,净高近六千米。所以要想登上南伽巴瓦峰特别困难。前几年日本的一个登山队三十多人,全部死在那儿。因此,当地藏民又把南伽巴瓦峰称为“抗日峰”。

  但我们到了那个观景点,天气骤变,天上涌出许多浓云,把南伽巴瓦峰遮得严严实实,什么也看不见。接着便下起了小雨,我们匆匆忙忙跳上旅游车,雨便下大了。导游告诉我们,看不见很正常,来旅游的人,十有八九都看不见南伽巴瓦峰的真面目。

  虽然这里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是我心理预期的那样,虽然没有看到南伽巴瓦峰,有些失望,但仍然感到不虚此行。

  藏族

  一路上,导游小伙子扎西不断给我们讲有关藏族的一些风俗民情,讲藏族一些故事,这让我对藏族有一些了解。过去,只知道藏族生活在高原,其他可以说一概不知。

  扎西首先给我们讲了藏族人的财富。他说,内地人来,看着满山遍地的牛羊,总是先问藏族人有多少财产,那些牛羊到底值多少钱。他说,每个藏族家庭一般情况下都有几十万或上百万的财产。大家可以算一下,每头牦牛价值一万多元,每只羊价值一千多元;每家怎么也都有几十头牦牛与羊,所以每家都有百十万的财产。

  那么,每年这么多的财产,藏族人怎么用呢?扎西说:一般来说,藏族人的收入都会分成三份:一份捐出到寺院,每年藏族人都会去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捐给寺院;还有三分之一用于买生产工具,以及放牧所需的一切生产资料;还有三分之一留着自己的生活所用。有人问道,为什么藏族人那么喜欢饰品,不论男女都戴着一些东西。扎西说:这并不是藏族特别爱美,当然了,这也有爱美的成份。但主要还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可以说这些饰品便是藏族人为了生活方便造成的生活习惯之一。因为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更是远离城镇,藏族人不可能把卖了牛羊之后所得的钱财全部放在家里,也不能全带在身上,即便是纸币也是不行的。再说草原上也没有银行,更没有自动取款机。于是便把一些钱买成一些贵重的饰品戴在身上,每遇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必须购一些所需的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便顺手把自己所佩戴的饰品摘下一个来交换。时间久了,这便成了一种习惯。

  关于殡葬习俗。扎西小伙子对我们说,你们内地人对我们藏族最感兴趣的便是天葬了,我给你们说一下天葬的事。天葬并不会象你们所说所想的那样可怕。直到现在,我们藏族人还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人死了都是天葬。我们藏族人有五种殡葬方式:

  第一种,也就是最高的一种,便是塔葬,便是死了之后修一座灵塔,把尸体放在里,让尸体永远保存那里。这样的方式,一般都是得道的高僧,或藏族人的头领,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去以这种形式来进行殡葬的。这种殡葬方式一般都由寺院里的喇嘛进行,死了之后,一般都是先取出内藏,然后用藏药与盐巴涂抹身体,然后把死者的头夹在两腿之间,犹如婴儿出生时一样,然后再放在修好的灵塔之中。

  第二种便是天葬,普通人大都进行天葬。一般来说,藏族家里死了人,要先给尸体净身,也就是洗澡,把尸体洗净后,放在家里的靠西的地方,要放三天,然后再进行天葬。天葬时由天葬师在天葬台进行,家人一般都是送到村头或路口,一般是不上天葬台的,去天葬台的大都是远房的亲戚而不是至亲。一般来说,家人是要给天葬师一些钱的,现在一般都是包一个两千块钱的红包给天葬师。如果死者身上佩戴的一些饰品有过交待,说要把这些饰品自己带走,不留给家人,这样,家人便不必包红包给天葬师了,因为那些饰品最后都会归天葬师所有。关于配合天葬师“工作”的那些秃鹫,藏人认为那是神鹰,借助他们的力量,死的人可以升天。所在的一些山脚下,特别是靠近天葬台的地方,有许多藏人画下的梯子,那是藏族人在祭祀死去的人时画下的,那便是以方便死去的亲人登天。

  第三种是树葬,一般来说都是夭折的孩子,放在一棵大树上。

  第四种便是水葬,这便是藏族从不吃鱼的原因。

  最差的一种便是土葬了。藏族人认为只有一些罪犯才能土葬,因为入土便是下地狱,去见阎罗王。所以藏族人一般人是不会土葬的。在我们汉人,是入土为安,而在藏族,那则是一句诅咒。不能升天而是去见阎王,是最重的诅咒。

  关于藏族人的婚俗,到现在藏人还在流行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关于这点,前面已经说到,便不多作介绍了。

  在听了扎西的一些介绍之后,我深深的感到,这个民族的文明是非常独特一种文明,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我对整个藏族的发展与整个藏族文明的形成还是一无所知。当然,想在一次几天的旅游中完全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的进程是不可能,但我还是想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一直到参观了雍布拉康城堡之后,我才对整个藏族有所了解。虽然只是一些皮毛,但总算让我知道了整个藏族的发展脉络。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在山南地区。雍布拉康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在鹿腿上的城堡”。这个城堡,在泽当南十公里地方的一座小山上。藏族人传说从空中看,这里的山象一头卧着的小鹿,而城堡则是建在小鹿的后腿上。关于这个城堡,对于藏族人来说是藏族文化的发祥之地,传说是西藏的第一座建筑,也是西藏第一个藏王的宫殿,据说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这里有藏族的第一个村子,第一块农田。现在这个宫殿已经成为一座寺院。据这里的一位僧人说,这里有藏族的十一个第一,所以说山南地区是藏族的发祥地一点也不为过。

  从第一代藏王开始,藏族的主要群落都生活在这里。一直到了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也就是公元六世纪左右,这位英才藏王才把整个西藏地区统一,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土蕃政权。为了便于统治与扩张,松赞干布这才在拉萨修建布达拉宫,把西藏的权力中心由泽当迁往拉萨,而一到夏天,松赞干布与夫人文成公主等人还是到雍布拉康居住。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西藏当地的苯教也发展强大起来。松赞干布看到苯教的发展有可能影响他的统治,于是便从阿富汗请来佛教大师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习佛教,用以抵消苯教的影响。莲花生大师不愧是一位大师,虽然早期佛教与苯教发生了不少的争斗,但莲花生大师还是采取了教化与兼并的手段,让苯教融入了佛教。也正是莲花生大师,在西蒇雅鲁藏布江北岸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从此之后,佛教便在西藏发展壮大起来。这里不得不成承认,文成公主于此时期在扩大佛教影响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她把释迦牟尼的一座雕像带到西藏,帮助莲花生大师在西藏推广佛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这也算间接地帮助松赞干布藏王统一西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于此同时,文成公主也把内地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带到西藏,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藏族对文成公主依然崇拜有加、为什么大昭寺如此重要的原因。

  关于藏王,我们专门问了问雍布拉康的那位工作人员。我说,一代一代的藏王是怎么产生的?是世袭还是其它什么方式?他说是世袭。于此,心底又生出疑问:藏王曾一代代地统治西藏地区,其统治权为何却在近代沦落到了佛教首领的掌中?后来,不论是班禅或达赖,都是藏区的实际统治者。那么,藏王的统治权又于何时沦落的呢?一直到西藏和平解放,藏王已传到第几代呢?

  这里,让我深深地感到,西藏文明也与中原文明一样,自形成以后,便没有再消亡过;只是,它不象中原文明那样明晰,那样有迹可寻,有史可查。或许西藏的文明史就分布于各个寺院所藏的那些经史之中,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

  雍布拉康座落在一个小山上,从山脚到山顶,大约五百米。站在山顶,可以看到下面一块块的麦田。绿色的大地,显得格外美丽,犹如一幅油画。

  这个时候,又开始浓云密布,我们急急忙忙地下山,刚到山脚下,大雨便来到了;回泽当的路上,大雨如注。从林芝到山南,最大的感受便是雨,说下便下,常常是露着日头下雨,这是在内地所少见的。

  神湖

  从雍布拉康下来,在山南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向羊卓雍错景点进发,一路也是沿着雅鲁藏布江溯流而上。

  这个景点是一个高原湖,在海拔近五千米处。车子一离开雅鲁藏布江,便开始爬山,从山底一直到山顶,用时两个多小时;看着离山顶很近了,可是车子转过一弯,发现还远着呢。车上人还没有谁曾走过这种险路。在内地的一些山,如太行山、黄山等,某些路段虽险,但都不如这个长,再说也有树,并不怎么可怕,而这里,没有任何的遮蔽,一眼便可见山底,便能感到车的高度,真是心惊肉跳。

  羊卓雍措,是西藏的三大神湖之一。位于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在拉萨西南约七十公里处。此湖没有出口,湖水全来自四周雪山上的雪水,水位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平衡,不升不降,不多不少,真是一种神奇。据说这是一个可以寻找转世灵童的圣湖,大活佛可以从湖中看出显影,看出灵童所在的大体方位。湖水在不同时刻的阳光的照射下,湖中的蓝色可显示出丰富的层次。配上蓝天与白云,绿色的草地,还有艳黄的油菜花,真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但这个湖的面目却不让人常见,有的时候是云雾缭绕,半显半遮,不见真面,有的时候乌云密布,根本不见。我们运气不错,当我们登上海拔五千米的山顶时,正是阳光灿烂。那湖在脚下静卧,如一面宝镜,闪着绿幽幽的蓝光,令人心情大悦。在山上停了半个小时,不敢多留,高山反应时时提醒我们:气短,胸闷,心慌。

  山顶并不是这条公路的终点,而是沿着湖畔又向山南逶迤而去,而我们则从山顶的折回处开始下山。在山脚下我们吃饭。在吃饭的地方,是一个藏民村落,我看到一些藏民居住的房子。在这里的藏民,与藏北的不一样,这里的大都从事农业生产,牧业从副。

  布达拉宫

  到西藏如果不看布达拉宫,那等于没有去过西藏。

  布达拉宫,不光是藏民的信仰中心,也是所有人向往的地方。国家对布达拉宫的管理十分严格,进去参观,一定要先预约,即便是旅游团,也是要先预约的。我们这个团一共二十七个人,预约票却被分为三拨进入,而不能同时进入。我们被预约为下午三点进入,而且是以散客的身份,不是以旅游团的身份。在参观的过程中,一共验三次身份证,稍有不符,便会被取消参观资格。还有便是不能在宫里逗留时间太长,每个人一个小时,超过时间,会被管理人员警告驱离。

  下午两点,我们便来到布达拉宫南门等待;按着预约票上规定的时间,必须在两点半进入布达拉宫南门。我们按时走到南门,工作人员严格地检查了我们的预约票与身份证。正好有一位迟到的游客给工作人员说自己想进去,那位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说:看预约票后面的规定。等那个人看了之后,工作人员说:行了,你别在这里影响别的游客,快点离开。那人只好悻悻地离开。

  进入布达拉宫的第一道门之后,我们在院子里逛了逛。院子并不是特别大,在些花草,有一种大理花开的特别茂盛,各种颜色的都有,十分浓艳。在山脚下,要知道布达拉宫是建在一座山上。我们排队等待进入真正的布达拉宫,也就是登上布达拉宫外部的台阶。三点整,我们再次验证预约票与身份证之后,登上台阶,在一个岗亭前等着工作人员用仪器扫描我们预约票的二维码,说是为到上面获取正式参观票做准备;凡没有扫描的,到上面取不到正式参观票。

  至半山腰,我们在一座建筑物前凭身份证与预约票买到正式的参观票。每位二百元,我因超过六十岁而半价。

  至此,我们才算开始真正进入布达拉宫。

  关于布达拉宫,不论网上还是一些书籍都有介绍,我就不再赘述,只想说一下我自己的感觉与认识。

  此宫一共分为白宫与红宫两部分,其实是联在一起的。简单地说,白宫是当时西藏最高统治者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而红宫则是西藏最高统治者祭祀、殡葬、进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其红宫内一共有十几位达赖喇嘛的灵塔,他们死后便留在了这些塔中。其中最为一华丽的一个,光是黄金便用了三千七百多公斤,各种珠宝十余万颗。有关这些,我就不想多介绍了,红宫内主要是供奉了一些佛像与喇嘛像,以显示他们生前的丰功伟绩。

  关于整个布达拉宫,一共有一千多处房间,对外开放的也就是二十一个。这让我想起了去敦煌,几百个洞窟只开放二十个,而游客只能看十个。当然了,要想全看完也是不可能的,而选出的这些,正是由一些专家与管理者挑选出来的,最能代表布达拉宫的房间;我们作为一个游客而不是研究者,这也足够了。

  从布达拉宫后山的路下来,这次西藏之游也就结束了。想一想这次游玩,如果有些遗憾的话,那便是没有去日喀则。

  是该评价一下西藏之游了。如果论单个自然景点,这里还真没有什么好说的:瀑布不如黄果树,雅鲁藏布江峡谷不如黄河壶口,高山湖不如新疆天池,看山之险峻不如黄山。但总起来却是一次难忘之旅,让人记住的是特色;高原之上,景色奇特,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还有一点想说的便是:在西藏旅游,一定不要有在内地的看法去看;那就是西藏的每一个景点都相距很远,你可能坐了一天的车,到景点只能看半个小时。还有一个需要说的便是,西藏的那些山,有的是石头的,而有的则全是沙子,还有的则全是鹅卵石,从山脚到山顶全是。从米林县到山南,我们在路上便看见了许多沙山。这也许让人惊奇,但仔细一想,这里在久远年代曾是一片海底,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了。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片高原孕育了一种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一枝的藏族,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曾蘖生出自己特有的文化,不能不让人感到敬佩。是该去看看。

  2017年8月28日 记于静斋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copyright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