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聚焦标点符号作用:让文字表达更传神
文/杜翔 苏培成 杜永道 2022年08月21日 来源:光明网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整理编辑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自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至今已十年时间。该标准对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十年来,伴随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沟通交流愈加便捷,移动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标点使用愈加多元,这无疑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小小的标点符号,为何能“秤砣虽小压千斤”?本刊特邀三位专家解析小标点的大作用。
标点符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和汉字相辅相成。1918年,陈望道在《标点之革新》一文中提出,“标点可以神文字之用”,认为文字改革和标点革新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标点可以画龙点睛,让文字更为传神。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通过《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920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颁布。
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新式标点符号又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补充,在汉语中已通行了100多年。
标点创制: 旁取西标
文言文没有严格的标点符号,它能读通在于句子的简短、句子结构的匀称以及发语词和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清末民初至“五四”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文言文与现实口语的脱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而白话文只依靠语言和文字符号本身很难满足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应运而生。胡适曾举例说,京剧里常有两个人对话,一个问道:“当真?”一个答道:“当真。”又问道:“果然?”又答道:“果然。”这四句话写出来,不用标点符号就没有分别。
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是新文化运动一部分,陈望道是最早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先驱之一。他指出,旧式标点存在“量少”“形拙”“无足应用”等缺陷,需“旁取西标”,采用西式标点,并稍加厘定。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中使用了至少12种标点符号。《新青年》杂志是率先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刊物之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文学革命先驱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广泛仿用西式标点。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一批作品,在出色驾驭白话文的同时,成功使用了一套标点符号。刚开始,人们对新式标点的重要性还不理解,有些出版商把标点当作“缚白菜的草”,不算字数计稿酬。有一次鲁迅故意不用标点,稿子黑压压一大片,出版商只得算字数,请鲁迅加上标点。
国际性是现代各国语言标点符号的共有特点,汉语的标点符号是我国传统句读符号和西方标点符号融合的结果。正如1920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颁布时政府训令所指出的“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汉语标点符号堪称民族性和国际性结合的典范。这些符号中的问号、叹号、逗号等是从国外引进的,句号、顿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虚缺号等脱胎于我国传统的句读符号等,直行文稿的引号则直接借自日本。
除标点符号外,西方语言把词与词之间的间空、变换字体、字母大写、分段等也视为标点功能。比如,英语中词与词之间有间空,书报名称用斜体字表示,专名首字母大写。我国在采用标点符号的同时,也引进了提行分段的方式。汉语使用方块字,一般不用间空来切分词语,但在有些场合使用中,如报刊的新闻标题可采用间空来标示停顿。
标点作用: 另一形式的虚字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前辈学者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一丝不苟。有一次吕叔湘去叶圣陶家里,见他正伏案修改什么,走近一看,发现是在认真描自己稿子的标点,吕叔湘很受触动。
标点符号保证了汉语表达的科学、严谨和清晰,其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标明停顿。人们说话需要换气,于是就有了停顿;言语本身的结构和意义单位有长有短,也表现为停顿。其中,句末标点省略号、破折号、句号、问号的停顿长度大于句中标点分号、逗号、顿号,句中标点停顿长度依次为:分号>逗号>顿号。
二是标明语气。口语句子的各种语气可以通过语调和语气助词表达,新式标点符号让书面白话变成鲜活的语言,在语气上趋近言文一致。如《故乡》中“我”与闰土久别重逢一段的对话是:“阿!闰土哥,——你来了?……”短短7个汉字,用了5种标点符号,生动表现了“我”那种百感交集、欲言又止的神情。
三是标明结构层次。标点符号标明不同结构的不同组合层次和一定的逻辑关系,段落篇章一目了然。如《光明日报》8月12日头版《“筑巢引凤”的常州秘诀》一文,针对“怎样才能汇聚天下英才?”的设问,用“用产业和项目为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平台——这是常州使出的第一招。”和“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放开手脚创业——这是常州使出的另一招。”两个标示了破折号的总起句,标引相关内容详细说明。
四是标明语言单位的性质、作用及相互关系。如“鲁迅的故乡”跟“鲁迅的《故乡》”中,两个“故乡”性质不同,前者是普通名词,后者是专名(篇名),两者的不同性质是靠书名号来区别的。“中华民族从夏朝开始(或更早)已经形成了以华夏为核心的格局”中,括号里的“或更早”不是正文,是辅文,作用是解释前文。这种作用是借助括号显示出来的。“北京—上海”中,两地名表起止点,两者间关系是依凭连接号显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口头读书面文字时不读出标点符号,因此应注意某些标点符号所表达的特殊语义,避免误解和歧义发生。如广播电视台口播某些引号内的文字(往往带否定意味等),需要加上“所谓”,意思是“(他们口中)所说的”,这一观点本台不一定认同。又如口播稿中的“我们要抵制、举报非法出版物”,顿号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口播时顿号虽有停顿,但没法体现并列关系。为避免误解为动宾关系,最好把顿号改成“和”字。
标点使用: 尊重规则
标点符号为人们的表情达意服务。随着人们表情达意的丰富与细腻,原有的标点符号会有新用法、新含义,新的标点符号也会不断产生。不管怎么变化,标点的使用应尊重规则,并做到一致处理,服务语言表达的需要。
一是区分规则的通例和变例。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是一个整体,不少规则是互相照应的。有一种说法,标题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究其原因,是因为标题单独成行,换行的方式已体现语句间的停顿,而且加大字号、突出字体的方式有别于正文;标题内部需要停顿的地方则可采用间空的方式呈现。这在新闻标题或文件名称中尤其突出。(编者按: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标题中有引用内容的,还须保留标点,比如:重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光明日报》6月18日头版的文章标题为《铭记奋斗历程
担当历史使命——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周年之际》。在标题中,“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中的逗号用间空代替。标题中使用间空或者换行代替点号是标点符号处理中的特例,因此当正文引述标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恢复或添加。
省略号前后是否用点号也体现了通例变例之别。《标点符号用法》指出,省略号前后通常不用点号,但当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时,可在省略号后用问号或叹号。不用点号是通例,用问号或叹号是特例,因此这条规则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果有助于表达文意可保留,否则不保留”。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标题末尾点号的处理。
二是明确各平行规则的职责分工。《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这是因为两个引号(或书名号)之间已有间空,从节省符号使用角度做出的变通处理。引号(或书名号)和顿号有不同性质和作用,一概用间空来代替点号,存在指代不明的问题(是否有点号;如有点号,是顿号还是逗号等),会造成阅读上的纠结。目前权威文件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仍保留顿号。如:
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
上文中,“‘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这些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跟“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中间用顿号使用了同样的规则,只不过这三个称谓还不通用而加了引号(按:其中的“土专家”跟“田秀才”对举,是“土地”的“土”,不是“土、洋”的“土”)。根据规则从不同角度标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现代汉语词典》除遵照上述规则外,对一连串的几个字词总起来加引号,如:“百”、“千”、“万”,标注为“百、千、万”,这种变通处理既尊重了规则,又避免标点过多而显得凌乱的情况。
三是尊重规则的创新。鲁迅向来主张“以独创为贵”,他的作品中有用波浪线“﹋﹋”标示的象声号,标示声音的延长并带有波动的意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呢”的后面用了象声号,描述了先生读书入神的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象声号的波浪线,跟《标点符号用法》中的破折号的直线(用于标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的六个点(用于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一样,都很巧妙地用符号本身的形状描摹声音的特点。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键盘输入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原先的纸和笔,标点符号的样式也有了更多选择。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键盘输入下的标点符号样式问题,如连接号有全角半角的区分(“—”和“-”),分别对应中、英文输入状态,但目前的分工没有照顾到这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新的标点样式和语言现象,如微信聊天时用换行和间空来代替传统的标点符号,在句末加上“^-^”“^o^”“^v^”(像人们微笑时上扬的嘴角),用表情符号代替文字等。
(作者:杜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于《标点符号用法》的若干思考
苏培成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几份有关标点符号的重要文件。
1951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包括14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份文件是由叶圣陶亲自领导制定的。它没有复杂的术语,也没有生僻的例句,凡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并学会运用。这种文风体现了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年10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其中说:“目前全国各政府机关文件和各种出版物的稿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混乱很多,往往有害文意的正确表达,并使领导机关在审阅这些稿件时,不得不费很多时间来作技术性的校正工作。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标点符号用法的统一规定;二是处理文件稿件人员未曾注意学习此项用法。”此后,全国出版物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得到明显提高。
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后,不少代表提出1951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应该修订以便应用。会后,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修订课题组,吕叔湘、朱德熙、陈原为顾问。课题组自1987年开始工作,经过近三年努力,于1989年完成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有五个方面:⑴变直行用的标点符号为横行用的标点符号;⑵修改了某些标点符号的定义;⑶更换了大部分例句;⑷简化了各项说明;⑸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1990年3月,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由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
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并发布了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并于1996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个标准是在对1990年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若干修订后产生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但在某些地方有所增加。例如,在连接号的说明中,将二字线和半字线看作连接号基本形式(一字线)外的特殊形式。此外,还对一些例句进行了改进。
进入21世纪,语言文字应用有了新发展,语言文字研究也有了新进步。教育部组织了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修订,并于2011年由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以下简称《标点符号用法2011》)。这个标准4.7万字,与1995年出台的《标点符号用法》相比,对每种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一定补充。其中,“插在话语中间的‘说’‘道’类词语后只能用逗号表示停顿”等规定,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文正快速走向世界,网络语言等也日趋活跃。为此,包括标点符号规范在内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要有新的发展。修订《标点符号用法》或可提上日程。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准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标点符号用法》要易学便用,避繁趋简。笔者倡议研制国内外通行的通用型《标点符号用法》,以下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恢复圆点句号和分隔号“/”表示“每”。在科技文献中,有时用字母加下标的形式表示量。如果句末恰巧遇到用数字0或拉丁字母o作下标时,就容易和小圆圈的句号相混。例如,在y=a1 a0中,就不知道这个小圆圈是下标0还是句号。用分隔号“/”隔开的复合单位词,表示“每”。例如,当时山上的风速大约是5米/秒。
第二,简化层次,方便使用。两个层次的并列词语第一层内用逗号,第二层内用顿号。不出现第三层。例如,我们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观察、研究具体问题。
第三,减少括号、连接号的多种形式。在通用型《标点符号用法》里,括号只宜保留圆括号一种,连接号只宜保留一字线一种。
第四,规范语言中的新现象、新符号。例如,北京多条地铁线即将实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全覆盖。像这样带有外文的表达如何用标点符号规范。再如,在新技术的支撑下,“高铁 旅游”带来的红利不仅支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将为全行业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等这类新出现的符号怎么处理,等等。
(作者:苏培成,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与“某某说”相关的标点
杜永道
写文章中我们引用别人的话,常常用到“某某说”。“某某说”后面用什么点号,要根据“某某说”所处的位置来决定,即引语前、引语中间、引语后。
“某某说”处于引语前时,其后用冒号。例如:(1)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2)老王说:“好吧,这件事交给我,让他跟我联系。”
有时虽然没有出现“说”字,但明显表达出“说”的意思,也宜用冒号。例如:(3)连长得知这些情况后,一脸严肃:“借老乡的东西,用完一定要及时归还。”(4)小王笑着点了点头:“赞成,这也是我的想法。”
引语前若用逗号,有时会造成歧义。例如:(5)老李迎了上去,举手招呼,“先吃早点吧。”小孙解开塑料袋,取出早餐。例(5)中的“招呼”后用了逗号,使得引语“先吃早点吧”,可能是“老李”说的,也可能是“小孙”说的。“招呼”后改用冒号,说话人就明确了。
“某某说”插在引语中间时,其后用逗号。例如:(6)“这场雨下得真及时。”老吴高兴地说,“你看,一下雨玉米长势多好!”(7)“因为我是搞建筑的,”张健康说,“所以对文学史不太了解。”
插在引语中间的“某某说”后,不宜用句号或冒号。例(6)中“老吴高兴地说”后如用句号,只能说明前面引语是谁说的,导致后面引语未明确交代说话人。例(7)“张健康说”后如用冒号,只能说明后面引语是谁说的,导致前面引语未明确交代说话人。
“某某说”前面的引语末尾可以用句号,如例(6);也可以用逗号,如例(7)。“某某说”插在引语中间时,其前后的引语是同一个人连续说出的言语片段,是能够连读的。写文章的时候,将“某某说”前后的引语连读一下,就可以判断出前面引语末尾用什么点号比较合适。譬如:例(6)“某某说”前的引语是个完整的句子,所以末尾用句号,后面的引语是另起的一句;例(7)“某某说”前后的引语共同构成因果复句,前面引语是复句的前一分句,所以其后用逗号。
“某某说”处于引语后面时,“说”后一般用句号。例如:(8)“那天我也去长安街了,不过不是参加游行,而是站在路口当标兵。”老王回忆说。(9)“研制这个零件,没有参考资料,全靠我们自己摸索。奋战两年,终于搞出来了。”李工程师说。
如果“某某说”后的话语,是对说话人的某种补充说明,“某某说”后可以用逗号。例如:(10)“有件事我忘说了……”他说,表情有点为难。(11)“这个新品种是我们试验了好几年才获得成功的,今年亩产一定能增加不少。”老张说,脸上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
同样处于引语后,下面两例的“某某说”后用逗号则不妥:*(12)“采用剪枝的办法后,果实数量减少了,但个头变大了。”老王喜滋滋地说,这个办法效果非常好。*(13)“在重重困难面前大家没有动摇,坚持试验,几经失败后,终于攻关成功。”刘主任说,这项新技术不仅追上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有的指标还实现了超越。
例(12)至(13)中,“某某说”是“管后不管前”的,是在交代后面间接引语的说话人。这就造成前面直接引语未明确交代说话人的毛病。这两例都宜在“某某说”后用句号,并作相应调整:(14)“采用剪枝的办法后,果实数量减少了,但个头变大了。”老王喜滋滋地说。他指出,这个办法效果非常好。(15)“在重重困难面前大家没有动摇,坚持试验,几经失败后,终于攻关成功。”刘主任说。他介绍,这项新技术不仅追上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有的指标还实现了超越。
虽然(12)至(13)的说法有时靠上下文可以揣度出说话人,但(14)至(15)规范使用标点后,可让读者一望而知直接引语的说话人是谁,而不用琢磨意会,比较妥当。
(作者:杜永道,系《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