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
──明·程本直《白冤疏》。 |
|
|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生于万历十二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人。其父袁子鹏,承祖业,常乘船顺溯东西两江,往来广西梧州等地经商,后在藤县定居。袁崇焕幼年时随家人迁居藤县,先后在平南、滕县“县学”读书。“初应童子试”,“十四公车,强半在外。”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委派福建邵武县任县令。
朝廷时值魏忠贤等结党营私、专权跋扈,残杀异己,致上下腐败堕落,朝野一片黑暗,大明已是衰象毕露。万历四十五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攻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国门岌岌可危。便在此年,袁崇焕千里迢迢来京朝觐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人,题请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启帝采纳侯恂等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上书朝廷,主动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受命后,出镇山海关,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当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仅一万守军(实际参战者不过数千人)的宁远时,却身被重伤,大败而归,不久郁郁死去。此明军与清军长期交战中首获胜利,袁崇焕被授辽东巡抚。次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锦州、宁远,结果亦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因又获“宁锦大捷”,被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自此,袁崇焕之名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汉奸高鸿中建议,率军绕过袁崇焕辽东驻防,直抵北京城下。袁获悉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十余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并亲披甲胄临阵督战;那些饥寒疲惫的战士竟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击退清兵,保住京师。但在决战胜利后,这些饥寒疲惫又添创伤的士兵却被拒之城外。十日后,有两个被俘太监自清营逃回京城,上奏了清军首领故意设计的称袁崇焕为“内应”的谣传。一些贪官奸党之徒随之踊跃,大进谗言。昏庸的崇祯皇帝也果然中计,籍口召以商榷粮晌事宜,独将袁将军一人“筐吊入城”,抓捕下狱。其实,袁崇焕当初对自己的结局何尝未有预料!他曾对崇祯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而当时,崇祯亦曾亲口抚慰道:“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奈何崇祯终而无信,到头来还是听信谗言,误判“臣谋”,且自顾虚荣而将忠臣治罪。八个月后将袁“磔刑于市,传首九边”。
当初,京城百姓亦听信官方称袁崇焕为“内奸”一说,行刑时竟曝现惨绝人寰一幕──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明·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也有一段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今人阅此,何其一句“惨烈”说得!
而这位被称作“卖国求荣”“大奸大恶”的袁崇焕,临刑前却面无惧色,口占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以愚生平阅历,还未曾耳闻古今中外哪位“卖国求荣”“大奸大恶”之人,临刑前竟如此慷慨坦荡,大义凛然,还仍存有耿耿担念疆土之心!
当今有人对袁崇焕的负面争议,其实无非采用的是崇祯皇帝及一些谗臣主张凌迟处死袁崇焕之由,而南宋赵构、秦桧处死岳飞之时,亦岂无由也?当年,面临清军南侵之猖獗,明军每战必败,满朝文武已无人再敢问津边城之职。此时,唯独袁崇焕请缨并亲身驻守宁远,且屡战屡胜,因而致使清军始终未能突破其辽东防地。袁崇焕卫国保边,处心积虑,曾自谓道:“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请问:历史上哪位大奸歹忒、卖国求荣者,敢主动问职于兵刃交锋之城,求荣于生死难卜之地?何故竟有如此一位卖国近十年者,而终使敌军未能得边城寸土?
在朝廷处置袁崇焕之时,有位布衣之士叫程本直的,曾上《白冤疏》并请求与袁将军同死,请听此人对袁崇焕是如何评价的吧──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
世上竟有如此“卖国求荣”之人,岂非怪哉至极!正因为品格如此,袁将军深受部下爱戴而甘为之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也正是为人如此,行刑当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义士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自此佘家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迄今不辍。
至于袁崇焕诛杀皮岛都督毛文龙一事的反面争议,明显承袭了明朝权宦的论调。认为杀了毛文龙,造成清军失去牵制,以致窜犯京畿。皮岛远在朝鲜一线,况且毛文龙军队懒散“疲劣”,其对以沈阳一带为大本营的清军来说,究竟有何牵制作用?山东总兵杨国栋曾列举其罪:“设文龙于海外,原为牵制(清军)不敢西向也,(清军)数次过河,屡犯宁锦,全不知觉,牵制安在?!”就连参与迫害袁崇焕的王永光,也不得不承认:“以牵奴者而牵于奴,文龙伎俩已穷。”此人骄横跋扈、冒领兵饷,冒捷献俘,蛰居孤岛八年而未有收复寸土之功,就连当时朝鲜的史料都有记载:“(李)廷龟曰:(毛)都督不修兵器,不炼军士,少无讨虏之意,一不交战,而谓之十八大捷;仅获六胡,而谓之六万级,其所奏闻天朝,无非皆欺罔之言也。”还有一次虚报战功“献浮十二人,而稚儿童女居其八”,袁化中力请释放,并责备毛文龙“叙功之滥”,结果“被拷死狱中”。到底毛文龙治军如何?其入据镇江之初,即遭后金还击,“斩游击刘某及兵千五百级,文龙仅以身免。”但文龙匿败不报,被登莱通判王一宁告发,由于毛文龙“媚魏忠贤为奥援”,结果王一宁反被诬陷,逮治论死。天启三年六月,柳公亮从毛文龙营中回来,向朝鲜国王李倧汇报:“以其兵力观之,似无剿胡之势。张晚去时结阵以见之,而军皆疲劣。虽或见小利而动,恐难举大事耳。”有史料记载,毛文龙两万余人,却冒领二十万人兵饷,“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入权宦囊中”。这也难怪朝廷众多权宦那么袒护于他,一朝被杀,即断了财路,能不对杀其者切齿痛恨哉?!再有,崇祯皇帝也曾明确指出:毛文龙“通夷有迹”,这又作何解释?俗语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人们都是从各种不同资料中读到袁崇焕的,只要心术放正,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当今还有人极尽人身攻击之能事,干脆借用当年谗臣秽语,称袁崇焕身材矮小猥琐,一如猴子。岂不知当初那位题请破格擢用袁崇焕的御史,是如何在天启皇帝面前“具疏奏言”的?好好领略一下,何谓“英风伟略”?
我有幸阅得如上史料便已心知肚明,无暇再考究流言蜚语还曾说过什么,难道当年乱臣贼子等无良之辈评语,更有信于此乎?处死袁崇焕前后,为其昭雪事宜四处奔走者大有人在,然而明亡也速,终未能如愿。我想,如果岳飞死后,恰南宋速亡,那么,当今争议岳飞之人,岂不更有甚于争议袁崇焕者?
大明崇祯自毁栋梁,重现南宋“风波亭”一幕,以致人人自危,再无勇将可出,最终难逃亡国之命运。可笑崇祯死前,兀自悲叹: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安得岳飞者用之!
直至一百五十五年后的乾隆年间,乾隆披露了《清世宗实录》中所记载的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袁真相,并为袁崇焕正名昭雪。袁将军有灵当为之感叹,此番昭雪竟来自敌国之君!
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因朋友事由约请,过兴城重瞻袁将军巨塑,不免旧感重题,特以《过宁远城瞻袁崇焕将军雕塑》一诗纪之:
临危受命唯君勇,砥柱辽东半宇倾。豹略精操数千士,孤城敢挡十万兵。
何期忠烈凌迟死,困惑皇天审度明。故址袁公雕塑在,行人过此痛瞻听。
〔璞如子 2006年06月06日初记 2012年02月01日重辑〕
葫芦岛兴城(宁远)·袁崇焕将军石雕像 (摄影/璞如子)
--- 相关资料 --
□
袁崇焕诛毛文龙辨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