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苑笔耕集·附崔致远相关资料-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 桂苑笔耕集·附崔致远相关资料
  


 
·附崔致远相关资料·
 
来源网络 仅供参考
 


韩国汉文学之祖──崔致远


  生平履历

  崔致远字孤云(一字海云),新罗王京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金鳌山一带人。他于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为苏伐都利公第24世孙。崔致远的家庭属于新罗六头品阶层,社会地位不高,家境也较清贫,但他天赋颖慧,“精敏好学”(《三国史记》卷四六本传),“风仪秀丽”(朝鲜成汝信《浮查集·崔文昌赞》),曾受到了良好的儒学与汉文学教育,从小就树立了西浮沧海、入唐游学的远大志向。

  崔致远于新罗景文王八年(868,唐懿宗咸通九年)12岁时随商舶渡海入唐。崔致远年少来华后,在唐都长安度过了6年艰苦勤勉的求学生活,提高了汉学素养及汉文学创作的水平。唐僖宗干符元年(874)18岁时于礼部侍郎裴瓒主贡时进士及第,随后至洛阳浪迹两年,遍游东都附近的名胜古迹。约在干符三年(876)初,崔致远被调授为江南道宣州溧水县尉,正式成为一名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唐代地方官。在溧水县尉任上,他曾撰有《中山覆篑集》5卷,但此集携归新罗后散佚。

  崔致远于溧水县尉任满后,原准备赴长安应“宏词”试以图再获调任,但因中原战乱和书粮短缺而未能如愿。为了功名和生计,他先后向淮南节度使高骈写去自荐书信和诗歌,以出众的文才诗艺获得了高骈的辟用。广明元年(880)底转投淮南幕府后,先后担任馆驿巡官和都统巡官,多次参与淮南军府的机密要务和军事行动,成为高骈信任和器重的异国幕僚,并获得了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等荣誉职衔。居幕四年期间,他与高骈建立了融洽的宾主情谊与亲密的诗友关系,为高骈撰写了大量的幕府文翰,淮南使府的表状书启、征兵告檄多出其手。这些幕府文牍后来都被编入《桂苑笔耕集》20卷,流传至今。唐僖宗中和年间,随着高骈丧失兵权利柄,沉溺道教,淮南幕府日趋混乱,崔致远自觉性格朴拙鲠直,难以适应幕府生活,遂上书请求归国。中和四年(884)秋天,他被任命为国信使,与从弟崔栖远乘船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至山东半岛,于光启元年(885,新罗宪康王十年)三月28岁时浮海返回了新罗。

  崔致远归国后,声名鹊起,与崔仁滚、崔承佑并称“一代三鹤,金榜题回”(《全唐文》卷九二二新罗沙门纯白《新罗国石南山故国师碑铭后记》),受到了新罗宪康王(金晸)的器重,被授为侍读、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成为新罗王室倚重的栋梁之材。定康王(金晃)元年(886,光启二年)七月,因受到保守派的猜疑和排挤,外任为新罗太山郡(泰仁县)太守和天岭郡(咸阳)太守。真圣女王(金曼)七年(893,唐昭宗景福二年),又转任富城郡(瑞山县)太守,本年女主曾召崔致远任贺正使赴唐,但因盗贼梗道而未能成行。这一时期,新罗王室混乱,各地盗贼蜂起,社会极为动荡,崔致远向女主进献《时务策》十余条,呼吁选贤任能,补偏救弊,女主采纳了这些建议,拜其为阿飡。但崔致远一生经历了唐末黄巢之乱和新罗本国的动乱,“动辄得咎,自伤不遇”,已厌倦宦途,无心从政,遂“逍遥自放于山林之下,江海之滨,营台榭,植松竹,枕藉书史,啸咏风月”,遍游庆州南山,刚州冰山,陕川清凉寺,智异山双溪寺,合浦月影台等地,真圣女王八年(894),崔致远38岁时携家归隐于陕川郡冶炉县北30里处的伽倻山海印寺(一说42岁),“与母兄浮图玄(贤)俊及定玄师结为道友,栖迟偃仰,以终老焉”(《三国史记》卷四六本传)。

  崔致远去世的时间,中韩学者说法不一,有公元915年、928年、950年、951年诸说;离世的方式,也有自尽、成仙和归隐病故三种异见,从现存文献看,以归隐病故之说较为可信,崔致远在新罗末期仍参加了许多佛事活动,估计约在70余岁时病故。

  崔致远辞世后,备受后人敬仰,高丽显宗十一年(1020,宋真宗天禧四年)追赠内史令,配祀文庙;显宗十四年(1023,宋仁宗天圣元年)五月又追谥文昌侯,其子孙后裔也享有不服军役、勿入汰讲的特权。

  主要成就

  崔致远是唐末来华的著名新罗文士,留唐十六年期间,他先后擢进士、寓洛阳、任县尉、做幕僚,“一身遭遇,万里光辉”(《桂苑笔耕集》卷二(《谢许归觐启》)。他一生生活于两个国度,对中国的儒释道思想、诗文辞赋与书法棋艺等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成为统一新罗时期(公元669-公元935)最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文学家,在中韩关系史、朝鲜汉文学史、朝鲜学术思想史上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崔致远是整个新罗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留存作品最多的文学家。他在留唐期间刻励为学,对中国传统的诗、文、赋已有很深的造诣,以俊丽的才思创作了大量成熟的汉文汉诗作品。

  从崔致远现存的诗歌看,其题材涵盖了送别、纪游、咏史、怀古、干谒、酬赠、咏物等广泛的内容,体裁则包括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不同的类型,这些诗歌情感丰富,意蕴深长,艺术上情景相融,技法娴熟,基本具备了唐人诗歌的丰神情韵,唐人顾云就有“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之誉(《三国史记》卷四六)。《孤云先生文集》卷一辑有崔致远《咏晓》赋,全文以整饬偶对的骈文四六句式展开排比描绘,用语典雅精工,秀句迭出,意境优美,应该是新罗时代留存下来的少有的赋体杰作。

  崔致远的散文是新罗汉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其留唐时所撰的《桂苑笔耕集》是韩国现存最古的汉文典籍之一,也是朝鲜三国时代惟一传世的文人别集,朝鲜学者誉为“东方文章之本始”和“东方艺苑之本始”(洪周、徐有榘《校印桂苑笔耕集序》)。该集收录300余篇公私文章。另外,成书于统一新罗时期的《新罗殊异传》是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短篇故事集。

  崔致远又是韩国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儒学家,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忠孝观念和民本思想,历来被誉为“东国儒宗”(崔国述《学士堂常享祝文》、“东方理学之宗”(《孤云先生事迹》)。崔致远对佛道两教的思想也有很高的修养,平生既撰写了很多道教科仪斋词,也创作出大量的佛教碑铭及高僧传记,如《新罗伽倻山海印寺结界场记》、《海印寺妙吉祥塔记》、《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终南山至相寺俨尊者真赞》、《上宰国戚大臣等奉为献康大王结华严经社愿文》、《翻经证义大德圆测和尚讳日文》、《终南山俨和尚报恩社会愿文》、《海东华严初祖忌晨愿文》、《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等,皆立意独特,博识宏通,显示出了圆融三教的思想境界。

  崔致远的文学成就对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半岛汉文学的勃兴,改变了新罗及后世半岛汉文学疲弱不振的格局。因而,他被尊崇为“朝鲜汉文学的奠基人”、“汉诗学宗师”、“文词之祖”、“东方文章之祖”、“东国文学之祖”、“新罗大文豪”、“东方文献之首”或“文界天子”等,高丽著名学者李奎报认为:“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朝鲜名士洪周也称:“吾东方之有文章而能着书传后者,自孤云崔公始;吾东方之士北学于中国,而以文声天下者,亦自崔公始。”这些赞语都肯定了崔致远首倡新罗汉文学之大功,韩国学者金台俊的《朝鲜汉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赵润济《韩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赵东一《韩国文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中国学者韦旭升的《朝鲜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也皆将崔致远列为重点介绍对象,强调他对朝鲜半岛汉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崔致远与唐末文士的交游

节选于《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


  崔致远是唐代最为杰出的新罗文人,他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十二岁时渡海来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二十八岁离唐归国。在留唐游学出仕的十六年中,他与唐末文人诗客、幕府僚佐诗文酬酢,交游频繁,成为与唐代文人交游最广的新罗文士。本文拟以崔致远现存诗文及中韩有关史料为依据,对崔氏与唐末文人的交游分别作以考述。


  一、崔致远与裴瓒

  裴瓒(字公器)是对崔致远一生影响颇大的唐末文官。据《登科记考》卷二三及韩邦近代所编《孤云先生文集》卷一《与礼部裴尚书瓒状》载,乾符元年(874)他以礼部侍郎主贡时,崔致远得以进士登第,两人在长安有“座主”与“门生”之谊。本年春放榜后,裴瓒于七月调任潭州刺史(《旧唐书·僖宗纪》),崔致远则浪迹至东都。《桂苑笔耕集》卷一八《前湖南观察推官裴启》曾叙及,乾符三年(876)冬,崔氏曾南下潭州探望裴瓒,并在湖南观察使府结识了裴瓒之弟、时任观察推官的裴。有学者推测《孤云先生文集》卷一所辑《邮亭夜雨》一诗即当作于赴潭州途中(注:阎琦《新罗诗人崔致远》,《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48页。)。又有学者认为崔氏此行“当是赴溧水县尉任时特地绕道湖南的”(注:梁太济《崔致远及其笔下的唐和新罗关系》,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编《中国江南社会与中韩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第90页。),此说恐不符唐代吏制。 据《桂苑笔耕集》数文介绍,裴瓒在湖南因身处乱世,宦途未卜,遂“情疏宦路,性悦道风”(卷七《吏部裴瓒尚书二首》其一),希望“作山中宰相”以“高扬素节,夙避危时”(卷一九《上座主尚书别纸》),然济世之心并未泯灭。湖南观察使任满后,唐廷徵调他为礼部侍郎赴东都重掌贡举(卷一九《贺除吏部侍郎别纸》),赴任时因“道路不通”受困襄州,其弟裴乃“远将穷恳相告”已入淮南幕府的崔致远(卷一八《与恩门裴秀才求事启》)。裴则“自数年继遭剽劫,生计荡尽,骨肉凋零”,长期漂泊于江南,“不幸疾苦”,乃“近投”淮南使府谋求安身(卷一八《前湖南观察巡官裴启》),崔致远遂撰《与恩门裴秀才求事启》向淮南节度使高骈求助。唐军平定关中后,裴瓒转迁礼尚书,准备沿水道“远赴天庭”,前去就任。据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一五“辑考五上·礼部尚书”条考,裴瓒转授礼部尚书约在中和三年或四年(注:《唐仆尚丞郎表》卷一五,中华书局,1986年,第841页。),崔致远在淮南“远聆美命,俯切欢心”,因“身拘碎职,末由陈贺”,乃写就《吏部裴瓒尚书二首》(《桂苑笔耕集》卷七)、《贺除礼部尚书别纸》《上座主尚书别纸》(《桂苑笔耕集》卷一九)及《与礼部裴尚书瓒状》(《孤云先生文集》卷一)等文,向裴瓒表示恭贺。 又据《桂苑笔耕集》卷一八《前湖南观察推官裴启》叙及,裴获知兄长升迁的消息后,便转告崔氏“欲径往襄阳”迎接兄长,但“行至滁州,前去未得,道途既阻,沟壑是虞;况乃孤孀三十余口更无产业,未卜定居”。崔致远接到裴的书信后,深为同情,遂恳求高骈体恤裴“程穷计尽”、“柱促声哀”,特赐在庐州、寿州“管内埸院,或堰埭中补署散职”,使其“月有俸入,便获安家”。在崔致远的帮助下,裴将其弟裴璙留在淮南“仰副驱策”,自己始“自到襄州”迎接裴瓒(注: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编《崔文昌侯全集》(下简称《全集》),1972年,第390页。)。 裴瓒赴任途经淮南时,曾亲往看望崔致远,崔氏在《桂苑笔耕集》卷一九《谢降顾状》中云:“伏蒙尚书念以远方,察其独立,俯怜素志,每煦温颜,听及阶及席之言,伫铭骨铭肌之恳。早来又蒙降三清之仙驾,顾一亩之穷居。”(注:《全集》,第395页。)可见裴瓒对这位异国文人颇为关怀。从《桂苑笔耕集》卷二○《奉和座主尚书避难过维阳宠示绝句三首》可知,裴瓒在扬州时还曾作七绝三首相赠,崔氏也和以三首七绝感谢裴瓒的知遇之恩,其一有“岂料今朝觐宣父,豁开凡眼睹文章”之句,其三又云:“济川终望拯烟沈,喜捧清词浣俗襟。唯恨吟归沧海去,泣珠何计报恩深。”(注:《全集》,第403页。)说明两人在扬州曾有诗文赠答。据《桂苑笔耕集》卷一九《迎楚州行李别纸》叙及,裴瓒到达楚州时,又派“专使”赴扬州向崔致远“特降尊诲”,崔氏则另撰别纸致以问候,并亲往楚州“伫迎”裴瓒,由此可知两人交情之深厚。


  二、崔致远与顾云

  顾云字垂象,又字士龙,池州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人。事迹散见《新唐书》卷六○《艺文志四·别集类》《唐诗纪事》卷六七、《全唐文》卷八一五小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别集类上》等。但顾云与崔致远的交游则仅见于《桂苑笔耕集》及韩国有关史籍。 顾云为徽籍盐商之子,“风韵详整”,工于诗文,是唐末著名文人。在唐末江淮文人中,顾云与崔致远的关系最为持久深厚。从《登科记考》卷二三考知,他与崔致远於乾符元年(874)同榜登第,崔氏曾称顾云为“同年”(《桂苑笔耕集》卷一七《献诗启》),说明乾符初两人在长安时当已有交往。据吴在庆《唐五代作家生卒年考》“顾云之生年”考订,顾云约生於大中五年(851)(注:吴文载《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3页。),以此推算,崔氏年十八与之初交时,顾云已二十四岁。 崔氏与顾云的交往以淮南幕府时期最为密切。顾云入高骈淮南幕的时间,有学者系于乾符二年(875)至乾符五年(878)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时(注:冯汉镛《新罗崔致远入唐事迹考》,《文史杂志》1998年第1期,第5页。)。但乾符初至乾符五年,顾云时在长安任试秘书省校书郎,据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一五“参佐·判官”条云:“顾云,乾符间高骈节度镇江兼江南行营招讨使,云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行营都招讨判官。”(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2479页。)高骈徙任镇海节度使乃在乾符五年六月(《资治通鉴》卷二五三),顾云当于是年入幕。乾符六年(879)十月高骈转镇淮南,顾云亦随迁扬州。崔致远于广明元年(880)冬初投高骈幕府时,曾得到这位故友的引荐与帮助。崔氏入幕淮南後,遂与顾云成为关系亲密的文友、同僚。崔致远对顾云的文笔诗才十分钦敬,他读了顾云献与高骈的“长启一首,短歌十篇”后,誉为“学派则鲸喷海涛,词锋则剑倚云汉,备为赞颂,永可流传”(《桂苑笔耕集》卷一七《献诗启》)。中和二年(882)七月,顾云升任观察支使,崔氏在《桂苑笔耕集》卷六《请转官从事状》中称赞顾云为:“东筠孕美,南桂抽芳,曳谢朓之长裾,从卫青之军幕,五羖皮之为重,岂谓虚谭;百鸷鸟之不如,方知实事。”(注:《全集》,第316页。)又据《桂苑笔耕集》卷一八《谢示延和阁记碑状》载,中和三年(883),高骈筑延和阁竣工,为了树碑立传,遂命顾云“谨撰碑词”,并遣观察衙推邵宗将此“《延和阁记》碑本一轴”赠与崔致远,崔氏“披阅”之后,盛赞顾云说:“支使侍御,丘门颜回,融帐卢植,能挥直笔,妙写尊襟。……今者支使侍御以好善心得稽占力,骋真才子之藻思,辱大丞相之笔迹,推为宾席殊荣,别是儒家盛事。”认为该碑词使“四方舐墨含笔之士也,莫不竞效颦眉之态”。崔氏决定将其携回新罗,以“待过天池之外,遍夸日域之中”(注:《全集》,第388页。)。又据高丽李奎报《白云小说》称:“崔致远入唐登第,以文章名动海内,有诗一联曰:‘昆仑东走五山碧,星宿北流一水黄。’同年顾云曰:‘此句即一舆地志也。’”(注: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编《高丽名贤集》第一册,1986年,第574页。)可见顾云对这位异同文人的汉诗才华也颇为欣赏。……
 


〔共22頁〕目录 16 17 18 19 20 21 22 上一頁 返回第一頁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copyright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