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手稿频被拍卖:如无约定维权难 |
|
文/江楠 来源:新京报 2013年12月04日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
12月2日,作家迟子建在微博上称,自己创作于1995年的一份5页手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于孔夫子旧书网上被拍卖,她在微博上透露该稿件是应《中国文学》杂志而写就,并发问如果杂志社都这么干,那大部分以手写稿为主的作家,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到了电子时代,手稿的确越来越受到珍爱”。昨日,迟子建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但珍爱的前提应该仔细考虑,手稿如果流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我会很开心,但用于商业行为我觉得不妥”。
作者说
“我想如果我是稿子的所有人,稿子是不是应该归还作者,而稿子一旦流入市场,在认定的拍卖环节是不是也应该征得我的同意呢?”
是不是应该征得我同意?
迟子建被拍卖的手稿是应《中国文学》杂志之邀创作的创作谈,被拍卖的作品为稿签连同5页手写稿,12月1日迟子建手稿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拍卖已经结束,最后拍价是1200元。
迟子建最初从朋友口中得知自己手稿被拍卖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意外,“现在这家杂志社已经没有了”。迟子建说,“我想如果我是稿子的所有人,稿子是不是应该归还作者,而稿子一旦流入市场,在认定的拍卖环节是不是也应该征得我的同意呢?”
迟子建认为创作手稿被拍卖并不妥当,“我不是书法家,作品也不是写给某个研究机构来让他们做手稿研究的,而是针对发表流程来做的,有的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复写复印,我没有这个意识,想法挺单纯的,就是觉得我是作家,和杂志社的契约关系是公开发表,但并没有约定要进入拍卖流程。”
实际上,如果登上孔夫子旧书网,会发现有不少作家的手稿被拍卖,包括莫言、余秋雨、薛忆沩等等,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的手稿也在其中。“拍卖的手稿是我丢失的东西”。赵武平对记者说,“当年我离开《中华读书报》,抽屉里有一些东西没有顾上收拾,可能报社搬家时就当成垃圾清理了,收垃圾的人中有懂行的就留下了。”赵武平觉得这种事情难免发生,因为已经离开报社很多年,抽屉里的东西被处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杂志社
上世纪80年代很多杂志社都会注明投稿三个月内没有回音,就可以把稿子转投别社,一般不会退稿,“但如果你向杂志社要求把稿子还回去,一般都会给你。”
一般情况下不会退稿
虽然流出渠道各有不同,但杂志社、出版社似乎是一个主要途径。据作家陈村介绍,很多杂志社、出版社并不退稿,“作品堆在那里,过了一段时间没有用了可能就会卖到废品店去,有的旧书店的老板就会和收废品的人说,看到有手稿之类的东西就和他们联系。”赵武平也表示上世纪80年代很多杂志社都会注明投稿三个月内没有回音,就可以把稿子转投别社,一般不会退稿,“但如果你向杂志社要求把稿子还回去,一般都会给你。”赵武平所在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目前的做法是,主动询问作者需不需要把稿子退回,如果作者提出要求,他们会退还。
在陈村手写稿件的年代,遇到的退稿的杂志社只有《收获》一家。据《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介绍,《收获》退稿的传统有其传承,“巴金那辈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办杂志的时候,都有严格的职业方法,充分尊重作者的手稿,后来巴金和好友靳以创办《收获》也延续了这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后辈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叶开说《收获》退稿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刊登作品的手稿一定退回,另一种是没刊登的手稿如果作者付足邮资,也一定退回,“毕竟来稿太多”。
迟子建说《人民文学》不退手稿,但会把作者手稿存档,“当年他们做了一个纪念专号,把我的《北极村童话》的手稿做了一个扫描,这样资料性的使用我觉得是正常的,也是美好的。”
赵武平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投稿人、被约稿人和杂志社“约法三章”,“自己提出退还要求。不然出版社、杂志社发生变动或搬家,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哪个出版人会帮你把手稿保存几十年呢?”
怎么办
作者和出版方提前“约法三章”
创作手稿似乎已经成为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在电子化时代以手稿方式投稿的人越来越少。叶开说现在《收获》基本上收不到作者的手稿,“即便作家保持手写的习惯,也会找人把文章打出来,通过电子邮箱的方式发给杂志社。”但曾经的手稿究竟该如果保存、处理,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
赵武平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投稿人、被约稿人和杂志社“约法三章”,“自己提出退还手稿要求。不然出版社、杂志社一旦发生变动或搬家,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哪个出版人会帮你把手稿保存几十年呢?”叶开也说,虽然他们会把来稿做专门登记处理,放在编辑部保管,“但如果过了很多年,肯定也没什么办法,不可能都堆着,如果作者自己放弃,我们可能就处理掉了。”
叶开觉得在现阶段来看,拍卖作家手稿也许反而是保持作者手迹不错的一种办法。陈村也觉得,拍卖至少比打成纸浆要好,但未经授权的拍卖侵犯作者权益的确是一个问题,“我曾把《收获》杂志退给我的和自己保存的稿子捐给上海作协的资料室,他们保存会更好一些,因为手稿上总有很多改动,这对文学研究者来说比较有意义。”
□ 专家说法
杂志社无权拍卖作家手稿
注册拍卖师季涛表示,由于当年法制不健全,出版方和作者都没懂得各自的权利义务,手稿被出版社、杂志社占有的情况很多,“包括很多画家,他们的画给了出版社、报社都没有要回来,知道画价值的就把画变成钱了,不知道的就当成废品卖了。”季涛说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改制,造成了大量手稿、画稿的外流,“我的一个朋友就花了一两万块钱,从一个收破烂的人手中收到一个去世的著名人物画家的四百幅画,这些画就是从一个出版社里流出来的,现在每幅画都值几十万块钱,2000年前后很多人因此发财。”而对于作家手稿没有得到本人许可就被拍卖的事情,季涛认为无可奈何,因为当时很多作家都没有签订相应的合同。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说,作者向报纸杂志投稿会遇到对方声明来稿不退的情况,但这种声明并不严谨,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作者名气很大,那么就会因此产生一系列问题。张洪波表示杂志社有权处理自己的稿签,但没有权利处理作者手稿,因为作家享有手稿的著作权,因此也享有著作权的全部权利,如果将手稿放在网上拍卖会侵犯作家的发表权,而杂志社对于手稿所拥有的权利仅为展览的权利。